本篇文章923字,读完约2分钟
世界上对资产价格变化的研究大致有两个学派。一类是研究连续时间金融的交易员,他们受到大多数读者的钦佩,并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被进一步神化。所有通过交易所交易的物品都是这类资产;另一种是不连续金融框架下的商品生产者,如土地、艺术品、钻石和铁矿石等。,其价格可能多年只调整一次,偶尔会有零星的交易记录。这类资产的价格形成机制更适合用博弈论来研究。
我从未清楚地想过中国的铁矿石是博弈论还是金融资产定价。铁矿石同时具有这两种定价模式的特点。如果是纯粹的博弈论范畴,我们应该构造参与者的效用函数,并由此推导出策略模型。最后,有可能知道谈判过程中每个参与者的最佳策略。从谈判参与者的有限数量和参与者的稳定性来看,似乎应该在博弈论的框架内找到均衡解。然而,问题在于,在国际市场上,除了淡水河谷和良拓,还有一些小型矿石供应商。除了宝钢、武钢和鞍钢(自有矿),中国还有大量的小型钢厂。市场上总有一个不断变化的“现货价格”。除了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长期协议价格”之外,这个价格大部分时间都高于“长期协议价格”。由于现货市场的存在和价格的随机波动,铁矿石问题也可能进入连续时间金融的研究领域。
至于铁矿石,我是外行。我对钢铁工业的知识,尤其是冶炼技术的知识,主要来自我的表弟。这个问题我已经仔细思考了好几个星期,查阅了我能找到的相关文献,并且到处咨询了行业和相关专家。结果,大多数专家对这种没有资金来源的研究不感兴趣,而我的表弟不再接我的电话。我只能向大家介绍我的一些想法,这篇文章从构思到完成花了七个月的时间。
过去中国铁矿石的谈判结果给了公众一种恼火的感觉:我们买了这么多,却相互乞求。通常,对方不会按照我们的意图对大客户进行折扣,相反,他们热衷于向日本和韩国等小客户提价,这导致我们被动地接受他们协商的年度协议价格。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日本和韩国的钢厂可能是效率更高的生产商,这意味着效率最高的生产商可能出价最高,因为他可以接受更高的价格,这本身就控制了行业的门槛,而那些效率低下的生产商可能无法进入该行业。如果这种机制真的存在,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让效率低下的企业将来无法在中国生存,以便我们的高质量制造商能够协商价格。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我国的钢铁业需要的不是整合而是分化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7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