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77字,读完约5分钟
几天前,有媒体报道称,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障碍,吉利收购沃尔沃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吉利和福特尚未就吉利收购沃尔沃达成最终协议,因为仍有许多未解决的障碍。对此,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负责人袁晓林告诉记者,“我们不会对外界的任何消息发表评论。”目前,收购进展顺利,协议如期在3月底前签署。
收购基金到位了吗?
就在刚才,一切似乎都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着。据消息人士透露,根据计划,吉利将于本月15日完成各项融资准备,并于3月31日前签署最终交易合同。对此,吉利沃尔沃项目发言人袁晓林在两会期间并未否认吉利已经成功筹集资金。他表示:“收购的具体细节必须在签署合同后披露”,但他强调:“此前确定的在第一季度签署收购协议的计划没有改变。”当时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李书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没有否认收购和融资已经完成。本月12日,瑞典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吉利已经敲定了21亿美元的融资,资金来自中国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预计吉利集团对沃尔沃的出价不会超过20亿美元。这一价格远高于此前业内16亿美元的猜测,也将为中国收购海外汽车资产创造纪录。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导致局势突然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钱。据知情人士透露,虽然吉利已经完成了相关融资,但沃尔沃工会最近表示,吉利汽车要想在收购沃尔沃后重振品牌,至少需要投资14亿美元。吉利能否筹集到这笔资金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质疑,因此这一融资问题也成为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一大障碍,而与一年前不同的是此次收购的卖家。据消息人士透露,双方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知识产权纠纷的僵局是阻碍交易的另一个因素,这也是自上述谈判以来一直困扰吉利的一个问题。去年谈判之初,吉利和福特在如何处理一些知识产权问题上陷入僵局。福特在1999年以64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并因其亏损于去年决定将其出售。一位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双方的僵局在于福特同意将技术转让给吉利,福特如何继续使用沃尔沃的技术,以及两家公司将如何处理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纠纷。当时,知情人士还表示,双方同意通过抓大放小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对于今天的变化,相关行业分析认为,谈判中最困难的部分是福特是否会将平台技术转让给吉利。据了解,几个主要的沃尔沃车型共享福特的全球平台。例如,沃尔沃s40与福特福克斯共享平台,而s80与福特蒙迪欧共享平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吉利不能获得平台技术,那么收购就没有什么意义。然而,根据福特之前的发展计划,福特决定剥离其高端品牌,实施福特的单一品牌战略,因此分析认为,福特应该有强烈的意愿出售沃尔沃。
加速产品布局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吉利在谈判沃尔沃M&A项目时,启动了快速的工业布局。先后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和浙江中宇汽车,最近与兰州市人民政府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将吉利兰州汽车项目扩大至12万辆。据消息人士透露,吉利的产品计划已经制定得很早,资金也已经进入前期投资阶段,因此并不妨碍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目前,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资金准备基本就绪,中国工厂选址是完成收购资金的最后一步。一旦选址确定,当地政府将协助吉利完成约3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对于大多数基金,吉利转向了资本市场。去年9月,高盛向吉利的香港上市公司注入了25.86亿港元。由中国银行浙江分行和伦敦分行牵头的财团(601988)也承诺向吉利提供近10亿美元的五年期贷款。吉利还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贷款协议。其他资金也可能来自欧盟银行的低息贷款,这些贷款由瑞典地方政府担保。在沃尔沃的复苏计划中,为了促进销售和降低成本,吉利将开发中国的市场潜力,并利用这里的廉价劳动力在中国新建一家年产30万辆汽车的工厂。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根据李书福的设想,吉利在中国市场每年有20万辆沃尔沃汽车的销售潜力,预计未来4-5年全球销量将达到100万辆,而沃尔沃汽车近几年的全球年销量约为40万辆。吉利希望充分利用沃尔沃在欧洲的产能,为欧洲和北美市场生产60万辆汽车。与此同时,据报道,吉利还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沃尔沃技术中心,帮助沃尔沃加快产品开发步伐,并在基础工程任务中使用低成本的中国工程师,以大幅降低研发成本。沃尔沃在瑞典有更多经验的工程师将从事高度概念性的工作。吉利认为,沃尔沃计划在中国新建的工厂生产的汽车有三分之二预计将在国内销售,其余三分之一预计将销往其他亚太国家。
然而,当前的变化让这一切变得悬而未决。根据分析师的预测,如果双方的交易最终成功,可能会改变全球汽车制造业的格局。据知情人士透露,吉利将雇佣中国工程师,包括公司在中国城市设立的四所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从事基本的技术工作,如制作数字元件设计图纸。此举的主要目标将是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更多沃尔沃汽车,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断增长的大型汽车市场。去年,沃尔沃在中国仅售出12600辆汽车。
标题:“吞沃”生变? 吉利回应称月底前娶沃尔沃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