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74字,读完约6分钟
在1976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把曹操与孔子、秦始皇和朱元璋并列,认为他们都是对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在此之前,他还多次谈到曹操,认为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名不虚传。甚至在1954年的夏天,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千年往事,吴伟挥鞭,东方碣石有一遗迹。萧瑟的秋风又来了,改变着世界。”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英雄,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将仅次于曹操。他对曹操的评论真是英雄相赏。
同时,将他的人才观和战略思想与曹操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让我们先来看看人才的概念。总的来说,曹操的任人唯贤是为了培养、使用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他的才能和人民。在人才的使用上,曹操很大气,善于吸引不同类型、背景和风格的人才;就辨别才能而言,他全职认识人:知道它是否是一种才能,它是什么样的才能,以及它适合在哪里使用;在使用人才的成就上,他也达到了一流的水平,即他曾经是敌人的谋士,或者是不太尊重他的谋士或人才。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华说服了对方,使他们变得有用。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把曹操的人才思想总结得非常精辟:“名实更重;德才兼备,任人唯贤;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招募和投降,并放下过去;抓住大的,放下小的,非正式的。”陈友先生将其概括为:“效率人才”推翻传统人才政策的命令;举贤是不道德的;引进本地人才的治理政策;在敌营宣传名人绝不是一场表演;关键环节强调人才和道德..."
毛泽东也是如此。就具体效果而言,不论前红四军将领,我们都可以说,在解放战争时期,有多少国民党将领和士兵在优越的装备下,向软弱的共产党投降了。一方面,它被毛泽东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先进的人才观所吸引。。
毛泽东认为“领导者的责任,总而言之,主要是向干部提供建议和使用。所有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属于“建议”的范畴。贯彻这些主要意见,必须团结干部,推动干部去做,这是“用干部”的范畴。综上所述,在用人的气魄中,不仅“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而减少人才”,而且还搞“遍天下”;在使用人才的方法上,提倡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让他们放下工作,让他们敢于负责;同时,要及时作出指示,使他们在党的政治路线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且,他非常重视人才的使用,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们可以再一次把曹操和毛泽东的对手相提并论:历史上两个失败者——袁绍和蒋介石。比较他们的言行,我们还可以发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失败者有许多共同点。
袁绍似乎也是一个礼贤下士、注重吸引人才的人。然而,他召集并治疗了当时的名人。当然,在这些人中,有真正的人才和真正的学者,但也有一些人真的很难在这个有声望的名字下追随。更重要的是,寻找人才应该拓宽他们的视野,从那些还没有成名的人身上寻找真正的人才。也许他们中间会有未来的天才。此外,袁绍对待人才时并没有真正从心底里听谋士的话,而是更关心“尊才”的名义,而不是“用才”的现实。相反,曹操听了。如果因为不听辅导员的建议而导致行动失败,他会主动检讨,从不推卸责任。相反,袁绍同志很可怜,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工作人员。这样,从长远来看,它肯定会脱离道德,这将导致真正的人才流失。
蒋介石也是如此。蒋介石使用人才不是靠美德和优越感,而是靠忠诚或派系。任何属于他自己的人,或者表面上忠于他的人,都会被重用。而那些不是他自己的将军们,或者有他们自己的伦理和信仰的人,他会抓住任何机会摧毁他的力量,和空他战斗。蒋介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是这样做的。任何自己的部队犯错误都没关系。如果你不是自己的部队,试着把他们送到前线,当你没有人的时候,抓住机会取消序列号。过了很久,杂牌军的将军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他们很自然地试图保护自己。因此,这样一个军队怎么能够赢得并忠于蒋介石和国民党呢?
此外,蒋控制人才的主要方式是故意制造事端,使共同工作的双方发生冲突,并在中间进行斡旋或挑衅。总而言之一句话,让双方都向他求助,这样他才能掌握控制权。从表面上看,他实现了这个目标。然而,这是管理中最低级的管理。矛盾的双方其实都知道姜的意图,但在具体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向他求助。但是寻求帮助和说服是两码事。内心深处,我可能对姜更加愤恨。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中,加上中国共产党出色的宣传工作,很容易改变起义。
蒋介石曾经感觉到为什么没有像林彪那样的战争。事实上,他应该认真考虑像林彪那样的战争中的环境问题。也许,国民党里有林彪这样的人才。然而,“眼睛”找到他了吗?伯乐大胆地使用他了吗?这些都是问题。对此,李宗仁也有过很好的阐述。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提到,蒋介石眼中无用的杂牌军可以在李宗仁手中指挥徐州战役的胜利。李宗仁说,主要原因是利用和依靠人才。当时,蒋介石惊奇地发现,他可以用杂牌军战胜日本军队的优势力量。
由此可见,WINNER成功的原因有其成功的因素,主要是在人才的运用上:在气魄的运用上,要融入到国家的各个角落,而不是小团体;在选拔人才时,要不拘一格地减少人才,抓住主要矛盾;在人才的使用上,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才是因物而用,物是由人才驱动的;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真诚、真诚、人性化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团结人才,充分发挥组织的最佳效益。
相反,失败者也有共性,把人才“浮”在表面上,重复名字并不重要;同时,参与小团体,区别对待他们,使组织内部离心;找不到人才,培养不了人才等。
一个小组织的领导者和一个大单位的管理者,都需要学习曹操、毛泽东的先进人才观,学习袁绍、蒋介石的落后人才观,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大气魄地用好人才,团结人才,搞好组织的人才战略。
标题:胜利者与失败者的人才观差别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9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