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0字,读完约4分钟
不温不火的移动支付突然成为焦点。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移动(行情、信息、评论)宣布了一项重大资本运作,即以392亿元现金认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60万)约22亿股,中国移动还与浦东发展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开展移动支付领域的深度合作。 几天后,中国银联宣布其新一代移动支付业务已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试点区域已扩展至上海、山东、宁波、湖南、四川和深圳。 早在2003年8月,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就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提供移动钱包服务。然而,时隔六年,中国移动支付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到来,中国移动只是在一些省市尝试将移动支付商业化。平湖有海浪。资本市场一片热闹,康强电子(002119)、长江电子科技(600584)、东京电子(002199)等手机支付概念股大行其道。投资者普遍认为,移动支付有望推动相关电子元件公司提高业绩。 主要投资银行也对移动支付的未来做出了乐观预期。根据金百龄的投资报告,到2013年,亚洲移动支付用户将占全球相应用户总数的85%,中国的市场规模也将超过15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三到五年中国移动支付的年均增长率将超过40%。 在一片喧嚣声中,正在破土动工的移动支付真的开始扫除阴霾了?“中国的移动支付行业需要两到三年时间才能真正爆发。”协富投资集团执行董事程表示。华兴资本副总裁黄胜利也表示,中国移动支付行业需要运营商、金融机构和其他力量来推动。"然而,运营商内部对于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仍然存在争议."。 三股势力的游戏 移动支付的概念并不新鲜,但其商业内涵变化很快。据记者了解,中国移动支付的早期应用模式是面向运营商的,即给用户提供一个账户,用户先预付费用,然后从这个账户中支付费用,或者运营商通过sim卡和stk卡直接从用户的手机账单中扣除移动支付交易费用。 “这种应用模式以最简单、最方便的形式将手机和支付捆绑在一起。”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偷手机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手机丢失或损坏,由此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和资金风险将会给用户带来损失”。 移动支付的第二种应用模式是金融机构与运营商的合作,金融机构为主导,运营商为支付渠道。用户将其手机号码绑定到银行卡等支付账户,并使用银行卡和其他账户通过短信和wap进行交易。目前,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也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移动支付。 “这种模式被广泛使用。”根据上述分析,它可以实现大额支付,并有效保证安全性。然而,运营商的雄心显然不仅仅是简单的手机消费和资金转移,其真正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移动支付宝”,即用户应尽可能多地将资金存入运营商的账户,然后通过该账户进行消费。实施形式包括非接触式支付和远程支付。 非接触式支付是在手机上安装一个特殊的中国移动射频识别(rfid-sim)卡,可以在特定的pos机上刷卡。这是中国移动目前在中国推广的“手机钱包”。远程支付类似于支付宝模式,即用户将资金存入中国移动的特定账户,或者用银行卡绑定账户,通过个人电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线消费。 易观国际电信(Analysys International Telecom)分析师王六生认为,非接触式支付必须首先解决使用前端和后端的问题,这需要用户更换sim卡和改造pos机。“这将是巨大的投入成本”。 从各种迹象来看,中国移动在2010年将重点从非接触式支付转移到了远程支付。虽然这涉及到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但很明显,中国移动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持股已经开始了一段破冰之旅。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中移动、银联竞跑手机支付 第三方平台忧虑边缘化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9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