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0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民营企业家必须超越“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的传统观念,这可能是一个伟大的商业组织的先决条件之一。
全球对世界的反应
参股或许是中国企业切入全球主流产业,实现全球资源整合,同时构建“你有我,我有你”利益格局的现实选择。这是对冲战略风险的一种手段。
记者:2004年,你提出中国企业应该利用全球形势。在此基础上,你发展了“链对链竞争”和“全球应对全球形势”的理论。中国企业在获得全球潜力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陷阱?
向兵:没有人知道一个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企业的发展总会面临各种陷阱。管理科学的存在是为了增加企业成功的概率。
中国企业擅长什么?做什么?事实上,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中国目前算不上是一个制造大国,但我们仍然是一个装配大国。中国经济正在由大变强,需要在主流行业和市场中诞生一批优秀的商业组织。但是,我认为中国企业目前还没有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在未来5到10年内将会面临解决这一问题的挑战。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企业参与股票市场更为合适,这是中国企业切入主流行业的现实选择。我经常以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为例。它是德国大众汽车的最大股东,但阿联酋人不会去告诉德国人如何制造和销售汽车。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全球应对世界。这种思维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实现全球资源的整合,同时建立“有我就有你”的利益格局,这也是规避战略风险的一种手段。
在全球化的今天,过分强调民族品牌、自主创新和“以中国应对世界”不符合全球化的大趋势,甚至可能导致更多的“中国威胁论”。
记者:但是,许多中国企业倾向于持有海外收购的股份,主要是因为担心信息不对称和内部人控制,这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市场时如何避免内部人控制?
向兵:担心内部人控制是可以理解的。但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环境和法律制度都比较完善,安然事件毕竟是一个案例。
当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时,我写了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应该有意识地锁定一些主流行业,选择行业内前三名的公司全面参股,比如每家持股10%。从系统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可能导致几家西方商业银行的倒闭,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不会灭亡。在经济复苏之日,主流产业仍是军事战略家的战场。这就是我所说的全球视角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能够更好地思考、决策和行动之前,我们必须考虑未来5到10年全球竞争的总体趋势。
记者:行业前三名的公司会接受中国的投资吗?
向兵:金融危机给了中国一个很好的战略机遇,以前无法想象的机遇变成了可能。危机期间,许多欧美金融机构主动寻求外部资本参与,中国是它们的积极目标。这种充分参与的机会转瞬即逝。
我们可以适度干预,即使我们不加入董事会,我们也可以享受长期的经济利益。这是从全球视角“以世界回应世界”的竞争思维的体现。
记者:这个机会转瞬即逝?
向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然而,在中国和印度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将来也会遇到类似的机遇。因此,我强调从全球角度把握和控制机遇的必要性。
记者: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综合贸易公司,比如三井,他们经常躲在许多行业后面织网,成为他们背后的控制者。中国应该发展一个类似的综合巨人吗?
向兵:我说的是大方向。然而,无论中投是另一种形式的国家主权基金,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间资本投资,它都可以更加灵活。例如,私营企业500亿美元的海外融资颠覆了世界上许多行业。它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限制它?将所有的全球资源给予中国企业,是建立世界级商业组织的前提。
记者:2007年,当你和我谈到进军全球市场时,你高度评价了中投对黑石的投资。你现在怎么想?
项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回顾2007年甚至更早的投资,可以说存在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2008年后就没有好的投资机会。我关注的是投资,而不是投资的价格是高还是低。我着眼于国家和中国企业之间的长期战略价值和整体风险对冲,并考虑未来5-10年的长期规划。任何投资在短期内都会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这是正常的。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标题:成就伟大商业机构 中国企业路向何方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