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6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每个十年都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个十年,政策刚刚放开,空市场大,劳动力成本低,资源成本低。外资、个体户和集体企业在这一阶段发展迅速。在投资环境方面,硬环境差,基础建设基础薄弱,软环境不理想。许多行业正处于限制外资和私人进入的阶段,缺乏高质量的劳动力供应,对非国有企业缺乏认可和支持。现阶段,以深圳为代表的开放城市发展迅速,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中小型外向型加工企业发展迅速。
在第二个十年,国内市场一直处于相对过剩状态。国家基本建设有了很大改善,硬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政策进一步放开。民营和外资企业可以进入许多以前被限制的领域,人们对非国有企业的接受度得到了加强,劳动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阶段,国际品牌企业向中国转移,加工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发展迅速。
第三个十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年。随着分配制度向人民倾斜,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这促进了私人投资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资本化速度明显加快,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越来越被认可,并越来越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保护。对于外资来说,进入中国市场的风险降低了,机会增加了。由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下这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劳动力市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了。同时,由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劳动力的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一些高能耗、重环境污染的行业成本增加。现阶段,以资本运营方式进入中国的投资发展迅速。
与1979年相比,在华外资企业管理模式和文化冲突的最大变化是,人们不再以进入外资企业为荣,外资企业的员工不再是高素质的代表。80年代初,外资企业的工资明显高于内资企业。由于外资企业严格的培训和文化要求,员工在外貌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内资企业不同的素质。现在,由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成长,企业文化的建立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差距正在缩小,所以也有外资企业的员工由于职业发展的“天花板”现象而回到内资企业。
在外国企业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在于他们的企业定位。大多数在华外企都是分支机构,专注于生产或销售,缺乏制定独立战略的权利。因此,在做出重大决策时,他们无法将自己置身于中国市场,这往往导致中国机构的管理团队与总部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外资企业本地员工发展的“天花板”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企业必须纳入全球体系进行统一考虑,优秀的本地员工应被吸收到总部的各种组织中,以实现平等待遇,促进对全球战略的理解和认可。
在我看来,外国公司在中国应该享受优惠待遇。因为目前,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改革还没有完全实施,而且在实践中,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超国民待遇。如果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得不到优惠待遇,就会被置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不利于外资流入中国。
虽然中国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已经失去了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优势,但在中高端劳动力市场上已经确立了新的优势。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继房地产之后,这将是中国内需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因此它有着广阔的对外投资前景。
在it行业成熟之前,惠普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每个企业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以前是家用电器,现在是电脑。这个行业需要通过某些事件来促进其成熟,但这一次惠普遇到了它,处理好它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标题:陈江:在华外企应该享受优惠待遇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