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2字,读完约3分钟

多年来,西江肇庆段的鱼类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了污染,采沙主要是由于珠江全河段计划休渔

四月初是钓鱼的好季节。然而,常年在西江捕鱼的人们越来越担心,鱼越来越难打,即使打中了,鱼的体积也越来越小。

这条横跨肇庆的西江,几十年来一直是许多渔民的生计。钓鱼曾经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但现在很难生活。从前,鱼和渔民在这条河里和谐地生活着,但是当巨大的机械采砂船驶入这条河,一些工业用水被排入河中时,鱼产卵所需要的水生植物漂走了,水质变得越来越差,许多鱼类物种正在逐渐消失。

工业化背后的渔民之惑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如果你不做点什么,河里的鱼会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它完全消失。

4月20日下午两点,64岁的陈波坐在摇晃的船上,面前放着三个不锈钢盆。他小心翼翼地从渔网里取出黄鱼和凤尾鱼,把它们放在盆里。一年到头都在钓鱼,陈波的手指关节很厚,好像他能看到风雨的痕迹。

工业化背后的渔民之惑

渔民每天工作12小时

挣六七十元

这应该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收获时间。到下午4: 00或5: 00,岸上的鱼一打开就会变得活跃起来,陈波会带着这些鱼去卖。

这是一艘屋顶简单的小渔船。船头附近有锅碗瓢盆和陈波夫妇所需的其他日用品。薄被子堆在底部。这艘有20年历史的船陪伴着陈波的家人走过了人类成长的漫长旅程。正是在这条船上,陈波以捕鱼为生,并在家里抚养了两个孩子。他在一艘渔船上长大。做一名渔夫可能是他唯一的人生选择。

工业化背后的渔民之惑

每天,他们都睡在船上。即使冬天很冷,即使刮风下雨,生活还是一样的。在钓鱼季节,这对老夫妇每天早上5点起床,开始工作——选择合适的钓鱼地点,然后下网。中午和下午两三点以后,他们回到岸边,晒网卖鱼。卖完鱼,看着太阳,太阳很快就要落山了——已经是晚上六七点了。

工业化背后的渔民之惑

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后,陈波和他的妻子每天可以赚100元。除了柴油的费用,还剩下六七十元。刚才,生活越来越艰难。“以前好,鱼很大。现在不容易,鱼很少,而且都很小。”我见到记者的那一天,老两口体重约二十磅,主要是黄鱼。这是西江肇庆段著名的淡水河。陈波根据鱼的大小对它们进行分类。大鱼每斤重4元,小鱼只需3元。

工业化背后的渔民之惑

如果有人买鱼,陈波把盛鱼的盆放入水中,然后把它推到岸边。他穿着过膝雨靴,径直走向水下的河流。他称了20条大黄鱼,重约10公斤。粗略地说,每条鱼都很大,重约半斤。

工业化背后的渔民之惑

沿着海岸,三四只小渔船停了下来。渔民们都五六十岁了,彼此都很熟悉。他们是沿着西江漂流了几十年的老邻居。56岁的陈毅(音译)表示,当渔民非常困难,他们将继续每天都这样做,“直到他们做不到为止。”

工业化背后的渔民之惑

“过去渔民的生活很好,但现在鱼的价格没有上涨,渔民的生活成本上升了,生活质量也下降了。”苏少芳在广东渔政总队肇庆支队工作多年,对西江非常熟悉。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标题:工业化背后的渔民之惑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