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65字,读完约11分钟

这是全球汽车业的“老大诅咒”吗?通用汽车破产后,丰田也面临一场“突然”的灾难。

从2009年底到2010年3月,两年前取代通用汽车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的日本丰田公司,不断遭遇各种“召回门”事件,在世界汽车制造史上做出了不光彩的贡献。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目前,丰田召回事件已经从一般的产品质量事故演变为影响许多国家的公共事件,形势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扩大。仅在几个月内,丰田就在全球召回了800多万辆汽车,超过了其2009年698万辆汽车的全球总销量。这位前制造业巨头成了“召回大王”,并成为媒体批评的对象。面对这场关乎企业命运的灾难,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似乎失去了他的职位。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越来越多的人谈论“召唤”。“召回本身是正常的事情,但是被动召回和隐瞒召回是不受欢迎的,会造成麻烦。”知名汽车分析师贾在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丰田目前有52起涉嫌致人死亡的案件。这不再是简单的召回,而是一个真正的质量问题。”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知名管理专家、M&A专家王育琨表示:“随着事件的发展,业界认为这是一个历史的宿命:丰田赢得了‘第一个诅咒’。”

召回事件爆发,丰田陷入危机

从丰田的成绩单上看,1933年成立的丰田汽车(Toyota Motor)早期以丰田(Toyota)、皇冠(Crown)、米冠(Miguan)和卡罗拉(Corolla)汽车闻名,后期生产的雷克萨斯(Lexus)和雷克萨斯(Lexus)等豪华车也非常有名。作为亚洲最大的汽车公司,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一度主宰了全球汽车行业。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2008年,丰田超越通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这是有道理的,但不幸的是,它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丰田已经建立的“精益管理”模式,在迅速向全球扩张后,已经失控。自2009年底以来,继“脚踏门”、“脚踏门”、“爬坡门”和“刹车门”之后,最近又陷入了“油管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丰田召回事件并没有停止。为什么一个好公司会陷入一个奇怪的“召回”循环?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管理顾问周华告诉记者:“丰田事件的不断发酵与问题车的不断出现有关,也反映在丰田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上。”他认为丰田的危机管理是一个失败。丰田章男最初拒绝出席美国的听证会,以及丰田为问题车辩护,都显示出丰田作为全球汽车霸主的傲慢。随着形势的恶化,丰田开始弥补,但其诚意大大降低。此外,东方特有的“藏污纳垢”的观念引起了公众舆论的不满和怀疑。可以说,丰田的危机管理从一开始就是被动的,甚至充满了回避的嫌疑。正是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导致了回忆的不断恶化。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贾说:“问题起初不大,但他没有注意,没有尽快解决,反而用错误的方法把它藏了起来。危机过后,企业的反应也很缓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专家直言不讳地表示:今天,丰田问题的严重性完全是由于其“野心过大、急功近利和傲慢自大”。“想赢多了却输了。有一种心态是必要的,那就是你只想打败对手一点点。他们太把自己神化了,觉得自己是神,不想承受一些损失。结果,他们发出了很大的噪音。这是注定的,丰田最终将走下神坛。”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据海外媒体报道,田纳西州退休社会工作者朗达·史密斯(rhonda smith)在2006年遭遇丰田事故,向丰田抱怨了四年,但均告失败。

在紧急情况下,丰田要么傲慢要么反应迟钝,这导致了人们对丰田及其总裁丰田章男的极大不满。

丰田,曾经是一个光环,现在压力很大,有巨大的财务损失;黄金招牌正面临侵蚀;消费者对日本汽车质量的长期信任也开始动摇...事件越来越严重后,丰田章男不仅蒙受了企业的声誉损失,也对国家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杯苦酒的味道只有丰田人自己品尝。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事实上,早在2008年丰田超越通用成为全球汽车行业领导者时,业内一些分析师就指出丰田北美市场已经过度扩张,形势严峻;在丰田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对此发出警告。然而,在各方利益的平衡下,丰田走得越来越远。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现在,丰田的噩梦已经开始。根据美国主要汽车制造商2010年2月发布的汽车销售数据,丰田在美国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8.7%。受此事件影响,丰田的股票市值蒸发了300亿美元。“召回门”事件使丰田陷入困境。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大公司遭受严重疾病的折磨,并陷入全球化

根据公开信息,丰田的汽车销量从2005年到2009年增长了近50%。这可能预示着中国古人说的“水满了,就从另一个层面溢出来了。”企业的全球生产和销售模式导致企业的产业平台过大。一旦内部质量控制系统出现盲点和故障,势必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巨大危机。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丰田一直在效仿通用,而这条路被证明是错误的。”一家汽车周刊的总编辑高斌向记者指出。

如果你把通用汽车和丰田汽车相比较,两者都低于1000万辆汽车的生产和销售门槛。业内专家认为,1000万辆的产能已经成为现阶段汽车制造规模的极限。由于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心理优势和竞争优势,他们都过分追求速度和效率。在顶端,环境摧毁了它们。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扩张,企业伴随着海外工厂的过度扩张。一旦跨国公司的质量控制体系薄弱,就很容易引发问题。“当一个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其管理跨度变大,内部复杂,会出现一系列的大公司病。例如,有许多层次,严重的官僚主义、反应缓慢、缺乏创新动力、无精打采、傲慢自大等等。”贾指出:“为了速度和规模,所有的市场都要注意,但不可能做好所有的市场。竞争对手往往不得不寻找空的儿子。”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随着这一系列问题的相继出现,大公司面临着“大制造”的天花板,这是企业全球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世界汽车工业的规模竞争中,通用汽车和丰田汽车都无法独善其身。一旦后来者变得更大,他们将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各种“天花板问题”。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慢慢来。贾对全球汽车制造业作了这样的分析:“目前,有不少汽车企业雄心勃勃地想当老板:大众——已经明确表态;现代——没有明确说明;雷诺-日产-可能;无能为力;比亚迪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没人能相信。”抢占世界汽车制造业的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大汽车企业的潜意识战略取向。一旦企业的理智被无法控制的战略冲动所压倒,正常的商业节奏就会不断加快,过程中的失误就会被忽略。在强大的规模扩张形势下,质量控制的实质恐怕只能退居二线。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速度还是质量?规模还是效率?商业帝国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这在今天的全球化中尤为重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萧条和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追求规模扩张,通过并购和直接投资形成全方位产品的大规模生产能力,抢占全球市场份额,一直是围绕汽车行业巨头的魔咒。王育琨告诉记者,丰田章男曾经说过,丰田过去十年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的战略是错误的。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当然,与通用汽车相比,丰田的震惊更多来自其全球扩张的雄心。“它不是被别人撞倒的,而是摔下来的。它的危机和灾难不是外部因素造成的,而是它自己造成的。”周华指出,在新世纪新环境下,丰田选择了规模扩张、全球化和效率优先,而忽视了推动日本工业崛起的tqm实践和丰田独特的jit思想。必须坚持支持发展的文明基础。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通用汽车的破产困境和丰田的召回灾难似乎都说明了一点:不受控制的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在掠夺性透支市场消费资源的同时,很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安抚消费者。当一个行业的制造规模达到极限时,全球生产模式就会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召回危机不是丰田的危机。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从目前汽车工业的能源消耗来看,全球已经进入“定量市场”。为了抢夺市场份额,抢占主导地位,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在不断增加其过剩产能。因此,市场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产业全球化下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消费资源枯竭。如果这两个矛盾得不到根本的协调和解决,企业就无法获得长期生存的土壤。丰田事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纵观全球,一线汽车公司几乎全军覆没。丰田大规模召回缺陷汽车会演变成全球汽车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吗?

2月24日,另一家亚洲汽车巨头现代汽车公司宣布,由于汽车门锁问题,将在美国和韩国召回新款索纳塔;美国当地时间3月1日,通用汽车宣布将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市场召回130万辆小型汽车,原因是转向马达存在缺陷。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有一段时间,全球汽车市场如火如荼。

丰田是一个标杆和一个教训

当然,消费者更关心的是丰田和各种汽车公司如何挽回自己,而是丰田如何弥补自己的错误。

谁将是下一个丰田?企业家如何从丰田事件中吸取教训?当中国汽车企业加速做大做强的时候,丰田事件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和借鉴。

受到丰田事件的警告,多家汽车公司表示,他们将吸取教训,在扩张的同时严格控制质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后,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回应说,速度和慢相对而言都是相对的,可以越快越好,但不能为了速度而拼命追求速度,否则风险会比较高,吉利会从丰田事件中吸取教训。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全球化肯定会面临规模效应,企业走向世界拓展市场时,必须考虑本土与国内经营理念和管理政策的一致性。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多问题。从国内自主品牌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从丰田事件中吸取教训,先在国内站稳脚跟,然后在国外市场进一步扩张。作为汽车制造商,其产品不仅能为消费者提供愉悦的驾驶体验,还能保证消费者的驾驶安全。质量必须放在首位。在吸取教训的同时,他们将在全球化进程中改进公司的一些措施。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目前,中国汽车企业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没有一个企业有70年的生产历史,但它总是面临许多诱惑。因此,丰田危机的可能性很大,没有经验的国内汽车企业需要更加谨慎和警惕。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如果你不能很快控制局面,你就会翻身。”王育琨告诉《新金融》记者,丰田事件提醒了忙于全球汽车并购的中国汽车业人士:公司的活力与其规模无关。公司的规模只是公司的光环,并不代表公司的生命力有多强。一个公司真正的活力不在于公司的规模,而在于它的营业场所,在于它是否有能力突破,是否能给公司带来巨额利润。这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却不容易。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指出,国内汽车企业的技术没有丰田先进,销售增长速度仍然很快,出现问题的概率应该比丰田高。“中国的汽车召回很少,不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好,而是因为对问题车的要求相对宽松。”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如果你因为宽松的要求而放松警惕,你最终会遭受后果。

当然,对于远不及丰田的国内汽车公司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冷静下来,屏住呼吸,以薄冰心态迈出质量战略的每一步。国内汽车公司在做大之前需要变得更强。我们宁愿牺牲速度也不愿保证质量。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从更深的角度来看,丰田的“召回门”也让中国汽车业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危险”和“机遇”。纵观世界汽车制造历史,汽车企业不仅要面对竞争对手,还要面对各种战争,如金融战争和贸易战。如何控制扩张的速度和强度,汽车企业需要在追求规模、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需要协调解决产能过剩和消费量化之间的矛盾。

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2010年,丰田在北美失去的市场份额将很快被福特和通用弥补,而后者很可能会利用前者的失误再次占据上风。当新一轮竞争拔河出现时,谁能突破大制造业的上限,谁能解决产能过剩和量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可能会笑到最后。

标题:丰田事件凸显“大制造”风险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