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0字,读完约3分钟
寿光外资连锁
近30年来,寿光蔬菜产业一直由国内资本主导。但现在,寿光迎来了新一轮重大变革:外国种子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农药、农膜等农产品也已被外资充分渗透;由国际资本投资的3000英亩的物流中心即将建成,并将在海外上市。最近,黑石集团牵头的财团刚刚与寿光农产品(000061)物流园区达成协议,将在寿光香港上市前投资约6亿美元。
国际化不仅给寿光模式带来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也使其受到外资的冲击。
寿光崛起
任何到过寿光的人都知道,这里最有特色的景观是无尽的蔬菜大棚。
“蔬菜温室像白色的海洋一样包围着这座城市。这里生产的蔬菜足够当地人吃50多年。”一位老菜农这样描述寿光。
近30年来,“寿光模式”通过在暖冬大棚大规模种植反季节蔬菜,解决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稀缺的问题。
自古以来,寿光就有先进的耕作技术。中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的齐就是指这一地区,作者是寿光人。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降雨量超过600毫米,年日照时间超过2400小时。
然而,寿光的交通被堵塞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寿光只有两条路。农民有种植技能,但他们几乎没有市场意识。
自1984年以来,寿光在两条高速公路的交叉口建了一个200平方米的简易棚。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迅速提高,需求旺盛。那一年,寿光销售了1.5亿公斤蔬菜,实现了5500多万元的营业额。随后,当地逐渐形成了一支10万人的军队,寿光蔬菜市场开始在江北出现。
俗话说,食物是“夏天的草,冬天的宝”。为解决反季节蔬菜供应问题,1989年,三原竹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引进冬季暖棚种植技术,寿光蔬菜产业进入新阶段。寿光蔬菜站站长刘回忆说,寿光以前有简易的大棚,但在寒冷的冬天,大棚里烧了五六吨煤,黄瓜就长不出来了。随着冬季暖棚的普及,寿光冬季蔬菜的品种从萝卜和白菜增加到几十种。
这样,实现了反季节蔬菜种植的寿光,成为了东北地区的蔬菜仓库,华北的买家也逐渐将其作为蔬菜采购基地。在此期间,寿光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
截至2008年,寿光蔬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600亩,全年市场蔬菜品种超过120个,年交易蔬菜15亿公斤,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到2010年,寿光蔬菜年产量将达到100亿公斤,全国人均8公斤。寿光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蔬菜种植和物流中心。
刘说,这一时期,寿光蔬菜产业以内资为主。但从那以后,这种情况完全改变了。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标题:洋种子抢占60%市场份额 国外资本冲击寿光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1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