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2字,读完约5分钟
今天,当许多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时,联想收购了ibm,李东生的tcl收购了法国的汤姆森,但最终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在这种背景下,李书福从私人背景收购沃尔沃注定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面对外界对其收购资金来源的质疑,李书福在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其中许多都是民间炒作,吉利仍是控制整个局面的大股东。他问记者,“小股东如何运作?它一定是大股东!”
李书福听不懂——他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观众中有很多人在笑。他认为这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陈词滥调。李书福感到委屈,似乎有点激动。
《21世纪》:就在3月28日签署合同之前,瑞典工会仍表示反对收购,一天后,公众舆论完全改变了。这背后是怎么回事?
李书福:这是一个沟通问题。我们收购后的许多计划都没有事先向工会解释,这让他们很担心。后来,我们及时与工会进行了坦诚的沟通,在他们理解了我们的想法后,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一事件向我表明,中国企业在国际谈判中仍然缺乏经验,没有充分考虑各种情况的发展。
21世纪:你能简要介绍一下沃尔沃中国项目的未来规划吗?
李书福:我们还没有时间交流新的商业计划。谣传的基地和生产能力问题正在讨论中。我们还需要协商是否更换长安的沃尔沃原厂,所以我们现在还不能系统地讨论。现在,我们希望尽快完成过渡期,尤其是两三个月。
21世纪:你公开承诺在收购后保持沃尔沃的独立性和纯度。你将如何实现你的诺言?
李书福:我们一定会用沃尔沃来提升吉利的管理和R&D的能力,这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比如专利使用权的有偿转让。
21世纪:为了保持沃尔沃的欧洲品牌形象,并更好地符合我们认同的国际惯例,沃尔沃未来是否会通过与吉利的合资企业进入中国?
李书福:这还在研究中,是我们的选择之一。这种模式更符合标准,但管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21世纪》:联想收购ibm,李东生的tcl之前收购汤姆森,但结果并不完美。在国家进退的背景下,你有没有想过最终的收购结果?
李书福:我今天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老生常谈。我非常感谢党、政府和这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这样做是成功的!吉利没有选择沃尔沃,但时代选择了我们。
21世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出现了海外逢低吸纳的现象,各国都在讨论中国重建和收购全球产业链的意图。其中,中国的悲观论调似乎比外国更为强烈。根据舆论判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效果是不是“理论高于实践”?
李书福: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然而,改革开放需要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一直是国家经济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中国企业应该认识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全面的历史机遇。此时,中国经济实际上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走出去。改革开放30年来,引进外资的进程基本完成。第二,如何重新认识你家门口的竞争力。
就汽车工业而言,核心是技术、管理、品牌和服务的竞争。合资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引进技术和管理来不断提高自己。我们自己的品牌通过引进行业人才已经学习这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近十年了,这个过程现在还会继续,但到了某个时候会出现瓶颈。因此,我们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在短时间内缩小与跨国企业竞争距离的有效途径,走出去的竞争力也可以形成。
《21世纪》:“获取现成技术”一直被外界视为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直接原因。吉利海外收购背后还有什么其他目的或更深层的原因?
李书福:是的,为了获得更大、更平衡的市场份额和业务结构。去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我不知道经济危机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中国也不能保证在未来某个时期不会卷入经济危机。企业要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入更多的中国以外的市场。今年,许多欧美汽车市场已经下跌了20%,但是像大众这样的公司仍然可以保持大约10%的全球增长,特别是中国、俄罗斯和巴西,它们拯救了公众。从周期性的角度来看,欧美市场迟早会走出低谷。如果我们能有不断增长的海外业务,一旦中国市场波动,东方将不会在西方闪耀。
21世纪:这次收购对你个人和吉利整体来说是一次蜕变吗?
李书福:我个人一直在提高自己,我的境界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应该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不断地总结,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很严峻,我们应该一点一滴地不断改进,这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寻找方向,坚定信念。实现我们的业务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人,不断完善自己。
我们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巨大的情感,因为改革开放造就了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会有今天。吉利有条件参与此次跨国并购。虽然风险很大,但我们愿意冒险。
标题:李书福:一切才刚刚开始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