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4字,读完约2分钟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数据,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为35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14%,环比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第二产业用电量2624亿千瓦时,增长45.99%;第三产业用电量398亿千瓦时,增长25.61%;城乡居民用电量440亿千瓦时,增长25.9%。
增长率超过40%,这也创下了一个月内的新高。增长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一般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1月中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为2476.3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2.30%;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12.88%。2010年1月的同比高增长是由于2009年的基数较低。
第二,今年1月气候异常,许多地方要么达到历史最低温度,要么接近低温极值。城市居民大量购买电加热设备,在一些商场,加热设备甚至缺货。与去年同期相比,民用供暖用电量也大幅增加。
第三,在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下,一些新建项目共同推高了总用电量。目前,对这一因素的社会分析大体一致。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改善,许多工厂已经从就业不足转变为满负荷运转,对电力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从1月份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占整个用电系统比重较大的第二产业用电量为26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99%,也成为推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最要防范的是另一种情况。随着资金的大规模投入,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重新浮出水面,原本因环境评估制约而搁置的项目也“被盗”,于是出现了一批电老虎,消耗了大量的社会用电,进而推高了全社会的用电。
当然,上述因素包括分析和推测。但这不是基于空的想象,而是基于某些社会事实的一些不确定的推论。更准确和实用的数据需要统计部门提供更准确的统计数据。
相关的统计数据是否以及何时能出来也很重要。用电量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指标之一。通过考察经济质量和宏观调控质量,将为理解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提供重要参考。如果统计监测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用电量增减背后的实际情况,相关决策可能会滞后甚至脱离实际。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需要对市场的微妙变化给予及时、敏感的反馈,这对企业和政府都非常重要。企业得到的是商机,市场信息日益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政府根据市场反应准确把握市场趋势,把握整个社会经济的进程。更少的猜测和更理性的分析和判断需要准确、及时和透明的信息反馈。
标题:用电量增长背后的疑团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