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8字,读完约3分钟
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代表深入讨论了企业“走出去”发展海外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楠呼吁,要充分认识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从制度层面建立风险防控体系。他说:“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在增加,国有资产流失、经营亏损严重、内部管理不善等问题更加突出,说明及时建立风险防控体系的必要性。”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第15个年头。今天,受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中国,在“走出去”的道路上逆势而行,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困惑。
据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司统计,2009年,中国国内投资者在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达到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3%。
433亿和777亿的数字也出现在温家宝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这方面,温家宝的评价是“逆势而行”。
之所以称之为“逆势”,是因为上述成就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取得的。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说,金融危机造成许多发达国家资金短缺,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继续保持,这为中国有资本、有技术的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华旗信息集团总裁冯军对媒体表示,在全球经济全面复苏之前,中国企业应该率先“走出去”创造价值。“在这个时候走出去不仅可以拉动别人,还可以极大地刺激国内经济发展。”
据商务部公布的同期数据,截至去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营业额达到3407亿美元,合同金额达到5603亿美元。简单比较一下上述数字,不难发现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合作业务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走出去”的步伐近年来有所加快,但实际上,中国企业在这条道路上并不顺利。
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企业全方位开展海外并购,但中外企业成功整合的案例很少。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在今年两会开幕前向媒体高调宣布“关于加强外资管理、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建议”,针对一些企业的盲目行为。他透露,仅在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
宗坦言,大多数并购失败是因为中国企业不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与当地企业的经营理念存在差异。他在建议中分析说,一些企业国际管理水平较低,还没有能力和实力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因此陷入并购的泥潭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宗看来,除了个别企业盲目“逢低收购”之外,中国中央企业在海外并购遭遇挫折也是一大难题,主要是因为外国往往将中央企业与中国政府联系在一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延生指出,在许多非洲国家,中国企业的管理文化很难与目标国家的当地环境相融合,中国员工与当地员工、合作伙伴或客户之间沟通不畅也是目前中国企业的一大头痛。
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一名未透露姓名的海外员工表示,中国企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与国内同行的竞争。许多大型企业盲目参与对外承包项目的竞争,导致不必要的内耗和资源浪费。
对于近期“走出去”道路上的困境,宗的建议包括:企业要注重风险防范,多元化经营,鼓励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携手合作,放开投资主体。
标题:海外投资风险加大 企业“走出去”战略面临挑战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