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7字,读完约2分钟
日前,中国、日本和美国公布了2009年国内汽车产量数据。中国以1379万辆的产量超过日本,首次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2009年日本国内汽车产量为793万辆,同比下降31.5%,这是33年来首次低于800万辆。
看到如此美丽的数据真是令人兴奋,但是当你仔细想想,这个最大的汽车国家的光环并没有闪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在2009年国内乘用车销量中,自有品牌公司生产了457万辆,占总销量的44%。此外,衡量汽车工业实力的另一项销售指标——汽车出口数据仍然悲观。2009年,中国仅出口33.24万辆汽车,同比下降46%。2008年,汽车“霸主”日本国内生产汽车1156.4万辆,其中出口美国、欧洲、亚洲等地区648万辆。中国的汽车出口地区主要是俄罗斯、中东和非洲。在最发达的欧盟、日本和美国,几乎没有带有中国标志的汽车。
事实证明,中国只是一个汽车制造大国,而不是一个汽车制造强国。在以技术换市场的思想指导下,一大批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了。尽管官方的成就正在蓬勃发展,但汽车制造业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汽车行业的中外合资经营已经持续了20年,汽车市场的90%都给了外国公司,而大多数合资企业都没有开发出像样的新车型和发动机。相反,为了争夺汽车开发项目,地方政府与外国巨头签订了各种所谓的知识产权例外,导致合资企业成为外国汽车巨头的傀儡,如上海大众,甚至连货架和扫地的清洗机都是从德国进口的,其他设备的进口也不言而喻。北京和现代联合生产索纳塔后,就独立技术而言,中国只生产了四个轮胎和一个电池。
在这个合资企业中,外国巨头成了最大的赢家,中国成了几乎所有外国产品价格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地区。此外,在一些合资项目中,中方无权开发和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合资企业的中方不能创新,甚至不愿创新。
在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发展迅速,但我们实际上却在外国汽车上花了高价,从而间接拯救了跨国汽车巨头。虽然在2009年,我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但根据目前中国计划的六大汽车企业,近60%的产量来自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的合资企业。中国企业的规模和核心技术的弱创新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恶化了。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中国只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说,为了实现规模效应,很大一部分品牌不得不去国外寻找市场。因此,外资企业基本不存在产能过剩,但自主品牌企业的产能过剩非常严重。
标题:中国成为第一汽车生产国不可高兴得太早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