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31字,读完约6分钟
从最初管理层的强力干预和垄断,到两年后的逆转,花旗在GDB正经历着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
一位来自香港投行行业的资深人士透露,“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花旗集团本身也需要资金,其在GDB持股后的业务发展并不像预期的那样。花旗集团一直有转让的想法。据我所知,新加坡的一家政府主权基金打算接管。
尽管GDB和花旗没有正面回应,甚至否认退出,但各种迹象表明,这似乎是一场“不幸的婚姻”。
花旗的角色转变
2007年9月,GDB总统办公室高级顾问郭小萍批评花旗垄断银行的经营权,将花旗和GDB推到了风口浪尖。
郭小萍当时说,花旗以其20%的股份垄断了GDB 100%的经营权,GDB正在落入花旗的分支机构。
2006年11月,花旗通过一年半的复杂竞标过程,收购了广发银行20%的股权。
随后,花旗对包括郭小萍在内的GDB管理层进行了强力干预,数名副总裁的核心业务被花旗的11名高管接管。张广华总统选择离开。
然而,花旗只控制管理层两年,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转变。
2008年7月,担任GDB董事长10年的李若虹离任,副总裁王新被捕,GDB正式结束了“花旗时代”。据悉,根据当时的发展规划,李的任期尚未结束,被捕一事已有新股东报道。
在李若虹辞职的当天,被称为“空滴”的董简悦接任了董事长一职。董在中国银行(601988)的不同管理岗位上工作了11年。据悉,他在担任中国银行辽宁分行行长的五年时间里,成功地使银行亏损16亿元,盈利21亿元,一举成为中国银行的明星。在接受新工作之前,董在中央党校学习了一个月。董与政府和监察人员有良好的沟通。
董到达之前,五名花旗高管已经离开了。GDB内部人士回应称,外国高管的离职是花旗内部的正常调动。
"与李若虹的平衡和温和路线不同,董简悦非常强硬、务实和坚决."一位接近的人士透露,董的强势扭转了所说的“管理层权利的行使没有时间限制,协议规定上述管理层权利的变更需要获得79.9%以上股东的同意,这实际上导致的管理层权利被牢牢控制在花旗手中,无法变更。”
广发银行的一位高管表示,董在进入广发银行后不久就表示,他现在不想每天都打高尔夫球。
最近,告诉本报,董是一个很想做事的人。董事长和总经理都希望在GDB做好工作。“我认为GDB现在充满了希望。”。
一位在广发银行工作了近十年的前员工表示,花旗在广发银行的话语权非常弱,主要是因为中外股东观点不同,而董简悦非常具体,这导致了花旗的空地位。“花旗倡导广发银行继续做民营企业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董进入公司后,他希望抓住大客户和大型国有企业
“董来了之后,的心情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关注存款了。”GDB广州分行的一名员工表示,存款作为监管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直是商业银行的核心。
"董是最积极的推广者."上述广发银行高管表示,他来这里有很多想法。毕竟,筹集资金补充资本是做大做强的最快方式。”在董对的强力干预之前,花旗就开始从战略投资者的角色转变,并利用了中国人的想法。与花旗最初强调基础投资不同,花旗渴望尽快上市。
GDB另一大股东中国人寿保险(601628)与花旗正好相反。“花旗目前正在推动上市,因为它对现状不满意,已经从战略投资者转变为金融投资者。”中国人寿原本是一家金融投资者,现在看起来越来越像一家战略投资者。”上述与广发银行关系密切的人士表示,“平安作为中国人寿的老对手,希望在广发银行获得更多话语权。”
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曾表示,他希望真正拥有一家大型银行。
据GDB内部人士透露,中国人寿与广发银行战略合作明显加强,银保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人寿的产品已经投放到GDB的营销渠道,双方的高层交流显著增加。
什么样的婚姻?
除了辛麦豪,上述GDB高管透露,当初来花旗的高管现在只有副总裁兼风险管理总监戴莫奇和个人银行总监林文和。
早在董到来之前,五位花旗高管就已经离开了。GDB内部人士表示,花旗的许多顾问仍在那里。
“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行业。投资者只对被投资企业实施简单的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不能改变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本质。因此,这一行业的投资者注定要深入干预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是由企业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如果花旗试图改变广发银行,就必须从管控模式的重构入手,必须介入业务的设计和运营,这就要求花旗拥有实质性的业务决策权。”研究机构银联(Unionpay)曾分析称,“但根据其目前的持股比例,要想进入该行业需要很长时间。”
花旗和GDB之间的一些合作注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花旗曾经希望全面升级GDB的it系统,购买价值数亿元的ibm系统,但中国股东认为,这可能会导致GDB的核心财富——所有的客户数据都被花旗丢失,他们不同意这一提议。”上面提到的GDB离开者说。
由于金融危机,花旗的股价暴跌至97美分。此前,有关花旗将出售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60万英镑)的市场传言已由花旗澄清。
“现在连平安的并购都没有被批准。当时,花旗是作为战略投资者进来的。如果你想出去,就不会这么顺利了。”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表示,监管当局对整个金融业持谨慎态度。
据花旗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花旗不打算转让GDB的股权,“我们与GDB的合作非常令人满意。”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花旗现在需要的是一家可控银行,它可以利用其网点促进零售业务。然而,GDB的几个大股东势均力敌,花旗对GDB的进一步持股也受到外资持股比例上限的限制。
接近GDB的人士还透露,该公司对GDB失去了控制,而花旗只负责对GDB的出口管理,并没有实质性的合作来体现协同效应。
花旗中国董事长施瑞德也表示:“浦发和广发不是花旗(中国)产品在中国的销售平台,迈克尔不向我汇报。”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亚太区首席执行官许认为,对于目前的内资和外资金融企业来说,只有股东有一致的想法,管理层有热情,公司才能成功。
许李青认为,往往是公司治理出了问题。“和谐很难写,不和谐的原因有很多。幸福的婚姻和婚姻一样,不幸的婚姻也有不幸。”
标题:广发行“涉外恋”后续:花旗力量式微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3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