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04字,读完约11分钟
无论欺诈罪是否成立,高盛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更大范围的怀疑。投资银行的命脉在于信心,其影响无疑将远远大于诉讼本身。
此前,业内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这场经济危机是一场“无聊”的经济危机,没有新概念、新理论甚至新技术,只有依靠全球政府共同拯救市场才能暂时解决问题。然而,高盛的“欺诈门”似乎有望让这场危机不再无聊。
4月16日,美国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ec)正式起诉高盛(Goldman Sachs)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fabrice tourre),称其在2007年4月发布合成产品“abacus 2007-ac1”时遗漏了关键信息。鼓励毫无戒心的投资者购买对冲基金paulson co .构思或参与的产品,paulson公司将进行“做空”交易,从相应的cds头寸中赚取约10亿美元,而高盛作为中介将赚取约1500万-20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而这笔交易,
这一指控对于高盛乃至全球金融界的影响来说是一枚重磅炸弹。
高盛的一些内部人士表示,他们对这一指控深感震惊。在没有任何事先沟通的情况下,一家以招募最优秀人才和成为最优秀企业为理念的企业,其创业精神和薪酬结构突然被告上法庭,随后遭到高盛的强烈辩护。
其次,还有来自业界的评论。关于高盛是一个聪明的“内部人士”计算幼稚的“外部人士”:用很少人能真正理解的复杂结构产品愚弄人们;这是为了金融监管还是其他政治目的?随着经济的改善和医疗改革法案的通过,奥巴马会开始有能力放开手脚改革金融监管体系,从而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吗?这是一场高杠杆诉讼。
不管高盛案本身和监管当局的意图如何,在金融监管改革的关键时刻,高盛作为唯一一家在次贷危机中没有遭受重创的投资银行,无疑是金融监管最理想的目标。
事实上,对高盛来说,与去年134亿美元的净利润相比,证交会的指控实在微不足道。真正让高盛恼火的是,美国证交会的举动是针对高盛商业模式的核心,这使得高盛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投资银行。
“模式”?
如果人们想与高盛做生意,他们必须与高盛分享自己的信息,这是高盛与同行甚至竞争对手做生意的筹码。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将高盛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秘密在于,高盛现任掌门人劳埃德·兰克费恩(lloydblankfein)已经将他对市场的理解和他的企业客户网络转变成了一台强大的赚钱机器。
在华尔街,高盛是最广泛的交易机构,其“品牌延续”效应使其“专横”地控制了许多客户。这是因为大多数公司的管理层比竞争对手更愿意向投资银行提供详细的战略决策需求和对竞争对手的看法,而投资者更愿意通过交易员、销售人员或分析师表达他们对管理的真实看法,而不是亲自向公司表达。因此,像高盛这样的投资银行已经成为他们之间的沟通平台。
可以说,信息,而不是咨询、咨询和建议,已经成为投资银行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想与高盛做生意,他们必须与高盛分享自己的信息,这是高盛与同行甚至竞争对手做生意的筹码。套用英国《金融时报》的话来说,高盛就像一只“金融变形虫”,不断吸收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造福自己和客户。
正因为如此,当高盛高管与保尔森谈论这笔交易时,他们都认为这是一项正常的业务:帮助客户实现目标。保尔森的目的是从美国房地产市场获利,对此他并不乐观。因此,当约翰·约翰·保尔森四年前来到高盛并要求一份cdo时,高盛接受了这一委托。
高盛无疑将高调反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后者“贴错了”其业务的标签。行业争论的核心还在于,当鲍尔森公司作为空一方参与证券选择时,高盛是否有义务向投资者披露。
在这种情况下,高盛作为交易的承销商,扮演着设计产品和沟通双方需求的角色。与此同时,作为做市商,它扮演着交易所的角色,为交易对手寻找匹配的对手。此外,高盛在此次交易中也扮演了多方角色,在此案中也损失了9000多万美元。
事实上,长期以来,许多投资银行或多或少地越过了代理人的界限,成为交易的一方。尽管利润本身没有问题,但问题是这些钱是否损害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
高盛一直专注于利润战略,这使其能够在次贷危机后继续扩大其金融资本。即使其他华尔街同行做出了调整,高盛仍坚持这一策略。然而,当公众愤怒地批评政府援助、银行家的高薪和所谓的大到不能破产的企业时,尽管高盛竭尽全力为自己辩护说,设计一种伤害自己的产品是不可能的,但其唯利是图和欺骗性的行为无疑将它推到了发展的转折点。
北京综合创新经济咨询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在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的双重赤字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走出经济危机。高盛作为一家擅长对冲交易的投资银行,环境越不确定,它在空的盈利就越多,这可以从金融风暴以来高盛不断增长的盈利能力中反映出来。换句话说,高盛并不真正关心经济环境的低迷,他们只是需要这种不确定性,而美国政府关心的恰恰相反。
它不仅破坏了工业秩序,而且似乎站在国家稳定的对立面。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盛被起诉是很自然的。
ibg,ybg
高盛的“欺诈之门”是“应得的”还是不幸被撞上了枪口?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高盛的垮台是不可避免的。首先,以高盛为金融监管改革的目标,民主党是有政治考虑的。在此期间,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正在就金融监管改革进行辩论,矛头直指高盛(Goldman Sachs),这显然有助于民主党“造势”,并为奥巴马挽回近几个月的政治失败创造了一个好机会。同时,它也反映了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差异:银行业未来是应该继续走混业经营的道路,还是回归传统的分业经营。在这一安排过程中,动荡是“非常正常的”,而且“一系列金融机构必然会受到冲击”。
不管政治因素如何,该行业认为高盛甚至华尔街应该反思这场危机。正因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模糊,投资银行各部门各种职能的相对重要性也发生了变化,使得“应急文化”在今天的投资银行中弥漫开来,进而导致危机不断发生。
1999年,大萧条时期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最终被废除,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它以全新的理念创建了一个巨大的金融超市。乔纳森本尼(Jonathan Benny)是《成为投资银行家的中途》(A半路变成了投资银行家)一书的作者,他表示,对于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各种经济“泡沫”,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互联网泡沫、电信泡沫、科技泡沫、股市泡沫,以及投资银行在助长这些短暂泡沫方面发挥的作用,但很少有人谈到自己的泡沫。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各大投资银行一直保持低调的传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注重排他性、忠诚度和保守性。然而,随着互联网泡沫的升级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这些投资银行家似乎突然发现,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公众声望,迅速成为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的主角。
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银行家和他们的竞争对手之间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已经演变成看谁能放弃他们一直坚持的价值观。投资银行家们已经改变了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谨慎的顾问变成了不断追逐项目的猎犬。经济繁荣加速了这一趋势,投资银行明星和银行家更愿意在市场舞台上扮演主角,而不仅仅是作为企业客户的代理。
这一趋势在高盛的“欺诈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07年初,负责cdo产品的Fabry Torre事业蒸蒸日上。这位28岁的法国人不仅在纽约高盛公司工作,而且还是繁荣的cdo领域的专家。据报道,作为高盛副总裁,托瑞长期以来一直担心基本市场形势的恶化:债务或“杠杆”已经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而拥有大量次级抵押贷款的穷人开始拖欠贷款。虽然托瑞再也不能兴奋了,但在那之前,大多数幸运的投资者只关心他们那天为公司赚了多少钱,并把每一天视为他们在公司的最后一天,只是赚钱,而不管钱的来源。Jonathan Benny认为,一个缩写词最能反映整个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方向——“IBG,ybg”,意思是“我要离开,你也要离开。”当银行家在对公司的尽职调查中发现一个棘手的问题时,项目团队成员会听到“ibg,ybg”,变得大胆并有做生意的方式,而忽略了投资者或投资银行最终将为此付出代价。
等等,灵魂
投资银行的命脉在于信心。高盛“走下神坛”后,其影响无疑将远远大于诉讼本身。
很多年前,有一部老电影《云里的日子》,其中有一句台词是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慢下来,等待灵魂。在电影中,印第安人把羊赶向日落。他们以飞快的速度行走,但是在几天的快速行走后,他们停了下来。路人问:“你还在等什么?如果你不快点,你就不能在日落之前到达目的地。”印度人回答说:“我们正在减速,等待我们的灵魂赶上来!”
高盛前总裁西德尼·温伯格(Sidney Weinberg)曾经说过,高盛的价值观是忠诚、谦逊、独立、公共服务意识和幽默。乔纳森·奈(Jonathan Nye)将这些原则所确立的投资银行风格定义为“关系银行”,其一般含义是通过长期的忠诚和专业服务来获取业务,而不是像后来那样注重短期、忽视长期、注重利润、忽视责任、注重收益和忽视风险。
在这一点上,温伯格的继任者格斯·利维(Gus Levy)总结道,“高盛与众不同,因为它摒弃短期的贪婪,追求长期的贪婪。”也就是说,放弃短期业务机会,投资于长期客户关系,这是高盛脱颖而出、形成卓越业务模式的秘诀。”传统上,在投资银行领域,大型和小型投资银行实际上为不同的客户服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曾经被视为主流并以长期客户关系为中心的投资银行文化已经逐渐消失。相反,它是一种交易驱动的投资银行模式,不把客户选择和与客户的长期关系放在首位,而是关注单个交易项目的收购、完成和利润。
乔纳森·本尼认为这种变化有两个主要原因:金融产品的竞争和创新。经过多年的努力,商业银行终于在2000年突破了投资银行的传统禁区,与投资银行共享“蛋糕”。当长期客户在过去失去忠诚度时,投资银行不得不放弃“绅士”的态度,转而追求短期收入。
此外,巨大的竞争压力促使投资银行不断通过创新产品寻求新的空利润空间。平心而论,这种衍生产品原本具有降低金融风险的功能。然而,在将证券化包装的风险转移给投资者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通常被认为是最“公平”的信用评级机构在火上浇油方面发挥了作用。对短期利益的贪婪追求导致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各种中介失去自我控制。
一些人认为,美国政府不会真的牺牲高盛,因为高盛太大了,不能倒闭。然而,事实上,高盛的牺牲在诉讼之初就已经被宣告,因为无论欺诈罪是否成立,高盛在下一步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更大范围的怀疑。投资银行的命脉在于信心。高盛“走下神坛”后,其影响无疑将远远大于诉讼本身。
历史上,投资银行是企业家诚实可信的顾问,但如今投资银行越来越唯利是图的态度破坏了金融市场的信心和效率。毫无疑问,他们走得太快了,他们的灵魂没有跟上。这场诉讼对高盛乃至整个投资行业都是一件好事。你可以借此机会集体停下来,等待“灵魂”。
标题:走下神坛的高盛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