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4字,读完约4分钟
在北京海淀区唐家岭村,一栋7层的白色建筑已经成为村里最豪华的建筑,由四个兄弟、他们的母亲和五个家庭共同建造,有338个房间出租。离唐家岭不远的小家河社区有7个村庄。村民们已经建造了14,000所房屋出租,还有近40,000名移民...这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环境混乱,道路泥泞,交通拥挤,建筑危险。许多农民工住在当地农民建造的简易出租房里,每天往返于城市提供的临时低端岗位之间。(见2010年1月28日《经济信息日报》)。)如何加强城乡结合部的管理,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像北京这样的城乡结合部的混乱也存在于其他城市的郊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88.5%的流动人口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而居住在上海郊区的流动人口也占到了来沪流动人口总数的80%。这种情况在武汉、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也存在。
流动人口之所以涌向城乡结合部,主要是因为他们收入低,无力在城市租房,这不仅为郊区村民创造了商机,也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一个问题是存在大量的违章建筑。根据中国现行的土地政策,农民在自己家中建造的房屋不能用于租赁或转让等商业活动。然而,由于巨大的经济利益,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在他们的家园建造了非法建筑。随着新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违章建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三栋增加到四栋,再到七栋和八栋。另一个问题是,它给地方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北京市大兴区九宫镇镇长刘表示,该镇的基础设施最初是按照2万居民的标准修建的,但现在有20万人被洪水淹没。电力不足,供水紧张,水不畅,环境遭到破坏。一旦每个人都同时看电视,如果他们不能承受电力负荷,他们就会绊倒。上海浦东新区绵北小区党总支书记郑明昌也反映,村里流动人口增加后,夏季用水特别困难。虽然更换了直径为150厘米的主供水管道,但由于水压不足,无法供水。另一个问题是很容易形成现代的“贫民窟”。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保障功能滞后,无法承载低收入人群的快速聚集。同时,由于它们处于流动状态,不属于公共服务范围,带来了公共安全和环境等严重问题。如果城乡结合部的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贫民窟”现象可能会在中国重演。
城乡结合部之所以成为一个“无关部门”,甚至造成混乱,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规划没有将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纳入范围,城乡结合部的区域规划长期以来不一致、不确定,其建设和发展处于无序和短期行为之中。同时,城市管理并没有延伸到城乡结合部,郊区的农村村委会管理能力有限,只能管理自己的村民,不能管理大量的流动人口。
一些专家针对城乡结合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例如,通过科学规划,走出城乡结合部独特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避免在中国复制城市化进程中其他发展中国家严重的“贫民窟”现象;探索城乡结合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改革模式,允许农村地区在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上建设流动人口住房,或者通过挖掘旧村镇改造潜力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问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延伸至流动人口居住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善城乡结合部小城镇流动人口聚集区的居住、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城乡结合部在推进城镇化发展、吸引就业和低成本安置流动人口方面的作用,稳步有序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待遇的市民化,使其在就业、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当地户籍公民同等的待遇。这些无疑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城市进行研究和探讨。
根据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5%。虽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率已从1982年的21.1%上升到2009年的46%,但仍低于50%的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80%差距甚至更大。为稳步实现城市化目标,中国目前的1.8亿流动人口将逐步有序地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管理,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
标题:不能让城乡结合部成为“不管部”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2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