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19字,读完约11分钟
循环经济必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近年来我国宏观产业政策引导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是基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目前,循环经济的共识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可再生资源”的反馈循环模式应该在宏观产业层面和具体企业层面实现。也就是说,在资源开发和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被再利用作为下一个生产环节的资源来源,从而实现社会生产的闭环形式。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还应该形成资源生产和再利用的闭环形式。同时,企业本身应该处于循环经济的宏观层面的某个环节。总而言之,就是要实现“小企业流通、大产业流通”的格局。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早日建立,在国家政策层面,200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6年,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10%作为约束性目标。2009年1月1日,中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2007年8月,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面开展了试点项目。2008年,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96个单位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同年,北京、上海、山东、重庆、深圳等17个省市相继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
在循环经济的成就上,一是产业结构得到了显著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技术、新设备,国家评估的11个主要耗能行业的33项产品单耗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二,可再生能源进展顺利。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达56%,钢铁行业废钢年利用率相当于粗钢产量的20%,废有色金属年回收率相当于年产量的25%左右。2007年,中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首次下降。第三,循环型产业模式已经在一些基础产业中建立了模式。
例如,中国华能集团北京热电厂负责北京10%的供电、70%的供气和30%的集中供热,在能源行业具有非常典型的示范意义。首先,工厂将处理发电过程中燃烧的煤灰和脱硫副产物,使它们成为市场上受欢迎的建筑原料;二是投资建设中国首个“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实验示范工程”,收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每年捕集3000吨二氧化碳,净化后的二氧化碳纯度达到99.5%以上,用于食品工业;第三,城市污水被用于生产,而不是发电所需的地下水资源。目前,年利润消耗达到1200万立方米,相当于颐和园昆明湖的容量。从1999年投产到2007年底,电厂合理回收城市污水8460万吨。第四,在热电联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延伸产品服务链,利用发电余热替代空调制冷却。目前,该电厂已成为首个烟气脱硫、脱硝和二氧化碳捕集的绿色燃煤电厂。企业不仅产生社会效益,而且获得丰富的经济效益。
在循环经济的宏观趋势下,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速度降低40% ~ 45%的目标。这不仅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也是对国内工业发展的严格要求。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将大力支持污水、水泥、垃圾处理和清洁生产等行业。支持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从源头和全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与此同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将被进一步关停并转。
从以上不同方面来看,一方面,中小企业应该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必须清楚了解企业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是否达到行业标准。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企业转型和项目扩展中“提前计划”。
解决中小企业转型中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成长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中小企业的生产、产品开发和服务中,对于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近十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和问题。
首先,由于生产能力低,可利用资源量小,缺乏回收利用的效益基础,难以满足回收利用的总体要求。其次,由于技术水平低、效率低、缺乏资金支持,一些企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第三,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满足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的需要,更难以进行技术创新。第四,技术市场缺乏有效的规范,一些企业和个人以回收行业技术为名牟利。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向循环产业模式的转变。
在政策支持方面,要制定和完善节能改造、资源回收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按照优惠政策奖励和支持回收废弃物的工业产品和低于国家三废排放标准的企业。例如,在减税和免税政策方面,近年来出现的许多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行业和产品应纳入减税和免税条例。
在金融支持方面,各级政府应在做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立循环经济支持基金或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专项贴息贷款,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投资。
在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大科技投入,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国家科技部门和机构应制定和发布相关技术政策,推广适合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链接相关产业技术,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
在产业引导方面,政府应该引导中小企业走集约化道路。对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应集中在工业园区,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统一回收废弃物,集中控制环境污染。
例如,在过去,北方一个县的几十家镀锌厂分散在全国各地,黑烟和污水四处流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县政府率先建立了镀锌工业园区,关闭了园区外的所有镀锌厂,并在园区内更新了气体置换设备的使用,黑烟没有流动;废水循环利用,污水不流,有效改善环境条件。
寻找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循环经济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也蕴含着企业发展的巨大机遇。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及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中小企业循环经济发展也将迎来一个新的阶段。中小企业应如何抓住机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破茧而出?
中小企业应在产业转型和项目投资方面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并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这是必要的前提。
寻找融入循环经济的切入点,首先要抓住资源消耗和可再生资源利用的环节,着力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
二是把握废物产生环节,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找到实现废物循环利用的切入点。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污染矛盾日益突出。2007年,中国污水排放量为556.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4.2%,生活污水占55.8%。根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截至2008年底,中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总体属于中度污染;地下水污染状况正在逐渐加剧。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和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就城市环境而言,据统计,中国的垃圾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以广州为例,市区垃圾日产量超过7000吨,2010年生活垃圾年产量将达到340万吨。目前,两个在用处理处置厂的设计能力仅为3000吨/天,建设投资近15亿元,设计使用寿命为22年,但实际上只能使用8年。处理设施的消耗能力严重不足。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环保产业不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且实现了环保产业的产业化和企业化,鼓励协会、法人、个人和外商投资参与股份制或投资管理。因此,作为循环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环保产业将得到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这是一个值得中小企业关注的关键环节。
例如,在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中,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低位热值在2512千焦/千克~ 4650千焦/千克之间,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杭州天子岭废气电厂于1998年10月正式投产,发电并入华东电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又如,旧塑料已经成为地球上日益突出的污染源。据有关资料显示,仅美国每年就有数百万吨的塑料袋、矿泉水瓶、废雨披和雨靴等塑料废弃物,约占城市固体废弃物重量的10%。中国每年约有1400万吨废塑料没有回收,回收率仅为25%,直接浪费的资源高达280亿元。塑料制品主要由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制成,它们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目前,德国veba能源和化学集团公司、日本政府的工业发展实验室和肥沃土壤回收工业公司已经开发了新技术,将废塑料转化为石油产品,如汽油、煤油和柴油。每公斤塑料被回收并转化成0.5升汽油、0.5升煤油和柴油。
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水平仍然较低。中国与国外先进国家在技术手段、经济水平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国家有关部门表示,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满足环保工作的需要,环保产业对国家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能力较弱;环境技术缺乏原始开发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成;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龙头骨干企业相对较少。所有这些情况都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更好的投资和建设机会。
第三,把握技术创新的环节。技术支持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石。然而,就目前中国企业的发展状况而言,R&D节能投资占R&D企业总能源投资的比重较低。加快工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技术升级,利用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机制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是中国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势在必行。这也揭示了中小企业在项目投资和产品研发方面的难得机遇。
第四,中小企业应重视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机遇。农业是中国最大的产业。循环经济的另一个关键领域是加工和利用农林牧渔产品,合理运用自然的转化和循环原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实行种植、养殖和添加相结合,建立增产、增值的生产过程和无浪费、无污染的生产体系。
例如,新兴的“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将农、林、牧、渔业科学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模式,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太阳能,保护土壤、水、生物等农业资源的目的。这种农业生态园模式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又如:发展无公害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生产,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生物工程为核心,改革传统农业,创造新农业的农业革命正在悄然来临。其标志是新型微生物农业的兴起,这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标题:循环经济创造绿色财富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