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1字,读完约3分钟
与过去新小麦进入市场前价格的快速下降不同,今年的价格并没有下降,而且普遍高于政府购买价格。这是新华社记者在安徽一些主要产粮区看到的现象。令人担忧的是,市场上的“抢购”伴随着小麦农民不愿出售,这可能会大大推高小麦价格。特别是,与往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不同,今年的市场化收购异常活跃。
恐慌性购买的原因是通胀预期。由于今年一些地区的灾害性天气,粮食产量可能会减少,而杂粮和蔬菜的价格在早期迅速上涨。此外,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波加薪浪潮,市场通胀预期强劲。这导致一些用粮企业或粮食供应商在新小麦收获后积极抢购,特别是加工企业争夺粮食来源可以获得后期利润或避免成本上升。很难称之为“热钱投机”,因为不像其他谷物,如果你想投机小麦,你需要“数量”才能盈利。然而,由于仓储和资金的限制,热钱很难进行高风险、高成本的投机。因此,目前主要购买者主要是粮食企业和企业委托的粮食供应商。
这不是囤积,而是通胀预期下的正常市场反应。值得鼓励的是,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粮食市场交易,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小麦、大米等粮食主要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价格也由中央政府制定,类似于统购统销,类似于垄断价格。政府制定的这种保护价不能正确反映粮食的真实价值。只有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买卖,市场价格才能形成。只有粮食回归市场,才能鼓励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催生新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农业种植收入的增加可以改变农民工、土地等因素扭曲的价格,而中国农产品的价格并不能反映中国土地和水资源的价值。
目前,新粮食对水分和杂质的需求较低,但价格高于政府购买价格。如果加上运费、到期损失、利息和仓储费用,一般认为新粮成本价达到1元以上,而加工企业往年的批发价约为0.9元/公斤。当前的涨价将被迫提高政府的底价;其次,它让小麦种植者不愿出售;第三,高成本将不可避免地转移到下游产品,导致相关食品价格上涨。必须指出的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本身就是通货膨胀的结果,因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都有所上升。同时,作为100%价格的基础,粮食的上涨将不可避免地提高农产品、劳动力和食品的价格,并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
从本质上讲,食品价格波动是目前全要素价格重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发行的结果。今年以来,各种价格的波动都是市场重估的过程。特别是,廉价农产品长期以来明显被低估,随着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劳动力价格也开始重估。要素重估将重塑中国经济的未来,尤其是作为经济波动主导因素的食品价格刚性上涨,中国劳动力成本将大幅增加,从而改变产业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消费能力受到影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就无法得到调整。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影响中国未来的最重要因素,尽管其复杂性和内在矛盾。
尽管小麦很难被热钱操纵,但价格波动将刺激各种预期驱动的行为,这将使市场陷入不确定的风险之中。此外,国有企业掌握的粮食来源减少,将影响国家的调控能力,从而导致政府陷入无法控制的担忧,或增强干预市场的决心。我们认为政府可以监督但不应该干预市场,因为任何商品价格的重估都有一个波动确认的过程,而目前的价格上涨仍处于有限的良性范围内。总的来说,食品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目前,政府应关注后处理企业是否存在套现利润的投机行为,并警惕放大波动的社会危害。
标题:麦价高于“收购价”并非资金炒作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