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3字,读完约3分钟
6月6日,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代工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宣布,自今年10月1日起,富士康深圳工厂将再次上调标准工资,通过考核的操作人员和一线领导的标准工资将上调至每月2000元。6月1日,富士康刚刚提高了最低工资,并无条件地将一线工人的标准工资提高到每月1200元。
富士康连续两次采取幅度惊人的加薪措施,无疑预示着珠江三角洲的加薪潮。回顾过去,5月1日,广东省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首次突破了千元大关,这已经发出了一定的加薪“信号”。至于6月8日,深圳将本地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1100元,并统一了特区内外的相应标准,这是珠三角薪资涨幅的又一证明。
工资增长压力的积累
珠江三角洲加薪潮源于该地区加薪压力的爆发。珠江三角洲的加薪压力已经累积了两年多。
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一直依赖低劳动力成本模式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陷入困境。然而,华尔街金融危机于当年9月爆发,这使得珠三角企业主普遍获得了继续低劳动力成本的机会。那些深受外部需求萎缩影响的珠江三角洲企业主试图达到最低工资标准,并试图挖掘工人的“剩余价值”。
例如,尽管企业主很难突破政府设定的工资标准底线,但他们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变相扣除部分工人工资。因此,与金融危机前相比,珠江三角洲企业中相当数量的工人需要支付更长的工作时间来维持以前的工资标准。这样,珠江三角洲的许多企业无意中缓解了高工资上涨的压力,但受此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人的工资增长进一步滞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劳动争议数量不断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深圳就发生了52,100多起劳动争议,约占全国总数的7.4%。在这些情况下,珠江三角洲的企业主通常采取拖欠工人工资、命令工人加班和拒绝支付工人加班工资的方法,这是雇主和雇员之间激烈争论的焦点;同一时期,深圳的最低工资还不到当地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7.7%。
总之,通过对工人“剩余价值”的进一步探索,珠三角企业找到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加薪压力。
井喷仍未达到顶峰
当加薪的压力累积到足以发生质变时,井喷就不可避免了。
随着金融危机的硝烟逐渐散去,特别是2009年夏末以来,珠三角企业普遍遇到的“用工难”甚至“民工荒”问题,是薪酬上涨压力报复性反弹的结果。
富士康“倒楼事件”引发的两次加薪公告,无意中成为整个珠三角加薪压力井喷的始作俑者。根据初步计算,一旦富士康宣布的2000元“基本工资”成为现实,同样劳动强度的珠三角一线工人的月收入理论上应该超过3500元,这与2009年深圳工人的平均月工资3890元只有一步之遥。
需要特别补充的是,5月17日至6月4日广东南海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的罢工事件,进一步引爆了珠三角薪资上涨压力的井喷。南海本田工人与管理层达成协议,通过为期18天的罢工将工资提高35%。
继6月6日南海本田罢工后,深圳台湾鲁美实业有限公司电子零件厂也经历了近两个小时的停工。结果,劳资双方达成协议,将基本工资提高16.7%,这说明了南海本田罢工带来的示范效应,也表明珠三角的加薪压力尚未见顶。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珠三角加薪潮涌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5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