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9字,读完约4分钟
在以高价进口原油的同时,他们被指控以折扣价出口成品油。中石化和中石油为什么会遭殃?
根据海关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成品油出口达到694万吨,同比增长66.4%,主要是柴油。
5月10日,东方油气网副总经理钟健表示:“从国内炼油能力和燃料消耗的比较来看,成品油特别是柴油的出口在未来几年将会长期存在,因为国内燃料,特别是工程车用油和船舶用油,肯定不会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近年来,国内炼油能力每年将增加数千万吨。”
据中石化总部消息,中石化今年的市场拓展重点是成品油出口市场,包括保税油,可以出口到东南亚等地,也可以来料加工。最终目标是确保炼油厂和化工厂的运转率。
“生产和出口剩余成品油的原因是中国化学工业发展迅速,急需化工原料。”CBI的一位分析师指出,“为了满足对化工原料的需求,只能建设更多的炼油厂和化工厂,加工更多的原油,一些过剩的成品油可以出口。”
尴尬的石油出口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原油加工能力为3.75亿吨,增长7.9%,增速比上年加快4.2个百分点;成品油(汽油、煤炭、柴油合计)产量2.28亿吨,增长9.4%,增速2.5个百分点。
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指产量加净进口量)仅为2.21亿吨,超额产量约为600万吨。无奈之下,中石油和中石化只能将部分成品油转化为库存或直接出口。
今年一季度,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根据海关总署统计公报,今年一季度原油进口量为5668万吨,同比增长39%;成品油出口694万吨,同比增长66.4%。由于炼油过程中成品油产量仍占60%-70%,建筑车辆等柴油市场显然消化不了过剩产能。
中石化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今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的化工轻油创下历史新高,达到850万吨,同比大幅增长47.3%;汽油、煤和木柴等石油产品的产量下降了3%,也就是说,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增加了化学原料的产量,减少了石油产品的产量。
“国内市场的化工原料仍然供不应求,即使三大乙烯厂投产,也不会影响价格上涨。”上述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分析师叹息道。
根据CBI提供的数据,自2009年10月以来,包括乙烯在内的大宗化工原料价格一直保持强劲的上涨趋势,乙烯价格从最初的10400元/吨攀升至目前的12500元/吨左右。受此影响,下游的聚乙烯、苯酚、丁二醇等化工原料价格也保持强劲。
所谓三大乙烯项目是指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所属的福建联合石化80万吨乙烯项目、天津石化100万吨乙烯项目和新疆独山子100万吨乙烯项目。这些项目于2006年后开始建设,并于今年春节前竣工投产。
“2009年,中国乙烯总产量只有1066万吨,这三大项目的生产能力达到280万吨。可以合理地说,在它们投入生产之后,市场供求状况应该会发生变化,并影响价格趋势,但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该分析师表示:“不仅如此,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乙烯下游产品合成树脂的进口量也同比增长6.5%-83.4%。”
“原油经过加工和裂解后,精炼油与乙烯化工轻油的比例约为7:3。因此,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建设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即1000万吨炼油能力,配套建设100万吨乙烯。容量。”中石化炼油和化工部门的一些高管表示。
随着这些乙烯产能的投产,中石化和中石油获得了巨额利润。即使在2007年,当成品油价格严重下跌时,两家公司的化工部门每年仍有数十亿元的利润。今年4月22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的一季度工业运行情况通报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监测协调局局长辛表示,一季度国内石化行业实现利润916亿元,同比增长1.8倍。
然而,石油巨头最初的这种选择也造成了如今不得不出口过剩成品油的尴尬。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成品油出口尴尬:都是过剩惹的祸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