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3字,读完约3分钟
在停止进口美国猪肉一年后,中国再次向其敞开大门。
5月17日,美国猪肉生产商协会宣布,中国将于5月14日再次接受从美国进口的猪肉,5月1日或之后生产的美国猪肉现在可以出口到中国市场。去年4月下旬,“h1n1”流感爆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开始限制从美国进口猪肉,因为媒体误称其为“猪流感”。今年3月,中国和美国达成协议,中国再次开放美国猪肉进口。
对此,北京东方依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郭惠勇认为,放开美国猪肉进口令人担忧,他应该小心落入美国人设置的陷阱。
“有些人可能认为,与中国每年5000万吨猪肉的需求相比,每年从美国进口数万至10万吨以上只是一个小数目,对中国猪肉市场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然而,不要低估这个地区的数万到十万多吨。如果不加以限制,就有可能重蹈大豆进口的覆辙,后果不堪设想。”郭惠勇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谈到进口猪肉,我们必须从几年前开始。过去,中国生猪基本自给,国内猪肉价格远低于国外。因此,中国进口的猪肉数量很少,大部分是进口的猪副产品。
2008年,中国猪肉进口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稳定国内猪肉价格上涨,财政部调整了猪肉进口关税,几个月内,冻猪肉进口税率从12%下调至6%。这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猪肉进口。
据河北省一位农民说,“事实上,2007年,肉类短缺的价格飙升,政府考虑从美国进口猪肉。据说当时就达到了这个目的,在美国建了许多养猪场,许多公司只是来中国经营养猪场。”
5月25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来到北京通州张新庄村,这是几年前的采访。这个村子里的许多农民已经养猪十多年了。
“人们的养殖成本比我们低,而且他们的配方能让猪长得快,所以我们在与他们竞争时没有优势。大量进口似乎对我们的农民没有太大影响。如果有更多的进口,市场上猪肉价格的急剧下降对我们是一个打击吗?当然是。”张新庄村的陈太太看上去比几年前老多了。
她悲伤地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最近肉类价格的下降已经让我们的农民感到担忧。我听说我们开放了美国猪肉的进口,这肯定会打击我们养猪的积极性。”
行业分析师认为,进口猪肉能否影响国内猪肉市场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能否及时对农民实施补贴,养猪成本能否得到控制,只要有利可图,农民就不会失去信心;其次,这取决于市场上猪肉的供需是否平衡,以及肉类价格是否回到合理水平。当国内猪肉供应短缺的现状得到改善时,国外猪肉供应商无利可图,这自然会降低对华出口的市场份额,甚至退出部分市场。
目前,我国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先天条件的限制,生猪生产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与集约化生产相似的现代农业生产者并不多,也缺乏大中型生猪生产合作社或养殖场主。通过畅通的交易渠道,甚至对政策的影响,可以充分表达生猪养殖群体的立场,确保他们的利益。因此,分散的农户在打自己的仗,在与生猪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的谈判中处于劣势,无法获得更多的定价自主权,从而影响了农户养猪的积极性。
业内人士指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不仅要进口一定数量的外国猪肉以满足市场需求,还要建立长期的农业保护体系。除了有效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贸易救济措施,防止猪肉进口激增对中国生猪养殖业的影响外,政府还应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形成促进生猪生产的保护性政策,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和专业指导。
标题:美国猪肉的“大豆胃口”值得警惕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6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