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82字,读完约2分钟
在国家发改委新扶持政策出台之前,作为彩电企业战略转型的先行者,四川长虹(600839)集团早在2004年就率先启动了彩电上游甚至“上游上游”的布局。经过近六年的努力,长虹已经形成了“宏欧”等离子显示屏、“长治光电”液晶模块、“华谊”冰箱压缩机、“长虹东源”。
“制作屏幕”的难度
更重要的是,长虹已经基本完成了等离子面板和液晶模块领域的上游材料和元器件的本地化布局,也以前瞻性的态度开始了oled面板领域的布局,并在被誉为“第三代显示技术的代表”的R&D和oled制造领域取得了突破,其中oled面板大屏幕技术的突破与日韩品牌并驾齐驱。
作为中国内地的彩电巨头,长虹在自身主业——彩电战略转型升级方面走得比其他沿海彩电巨头更为坚决。“如果你做不出屏幕,长虹还不如不做彩电呢。”这是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2004年7月重返长虹后的第一句话。
虽然当时中国只有三四百万台平板电视,但作为取代crt的趋势产品,中国企业的上游布局几乎为零,占平板电视成本的70%。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口的液晶显示屏和等离子显示屏成为国内彩电行业整体亏损的主要原因。
然而,等离子和液晶面板上游领域的投资高达数百亿元,技术更新换代快,投资风险巨大。此外,掌握技术的日本、韩国和台湾企业不愿为了保持高额利润而转让技术,这使得国内企业束手无策。
据报道,到2009年,中国电视面板的进口额已达到近2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当年国内彩电销售收入的70%。在上游面板利润的支撑下,外资平板也拿着价格战的屠刀大举进攻中国市场。2007年,他们在中国一、二级市场的市场份额一度上升到70%,国产彩电正面临着一个危险的局面。
在国家扶持政策长期不确定、BOE、SVA等国内液晶显示屏行业投产亏损的情况下,曾经的crt龙头长虹改变现状的愿望更强烈,既不过度依赖政策扶持,也不期待国外巨头积极转移技术。长虹明智地选择了向上游弯曲的道路。
2005年底,长虹首次确立了进入pdp产业链前端高附加值屏幕制造的计划。2006年底,长虹收购了韩国第三大等离子制造商猎户座,成为国内彩电“屏幕制造”领域的领导者。
前进还是冒险
虽然业界和长虹对长虹的风险投资有很多说辞,项目的融资和建设过程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包括2007年4月开始的汶川地震,一期红沟等离子工程只用了18个月就完成了,等离子板产量的攀升期也只有9个月。
相对而言,长虹在等离子面板上游的配套产业布局更加完善。据了解,等离子面板技术引进后,长虹、彩虹和韩国猎户座的R&D人员开始在引进和吸收的基础上开发新一代等离子面板技术,将在节能20%和3d技术应用方面取得突破的第二代红鸥等离子面板将于下半年正式推出。
长虹等离子项目完成一年多后,国家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计划提出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完善新的显示产业体系,包括BOE、tcl华星光电、龙飞光电在内的新一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开始建立并启动。
根据长虹的计划,最早将在2012年初实现大规模生产,届时长虹的等离子面板产能计划预计将提高到400万至600万件,并且已经大规模生产了3年多,进入了稳定的利润回报期。
长虹业内人士表示,“红沟一期工程的投产证明,我们可以做等离子,目前的资金完全可以支持二期和三期工程的需要。只要市场需要扩大,我们肯定会投资,pdp工厂今年就会实现。现金流是积极的,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2009年,随着液晶电视市场份额的进一步增加,在tcl、海信、康佳相继宣布各自的液晶模块建设计划后,长虹选择与台湾面板巨头AUO-长治光电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了4条液晶模块生产线,形成了年产360万块液晶模块的产能。
据消息人士透露,长虹及其合作伙伴也在寻找机会,通过合资企业进入新一代液晶面板领域。宏欧项目的成功也为长虹进入新一代液晶面板领域奠定了基础。
长虹集团发言人刘海中对记者说:“在其他家电企业还没有找到改变低利润率局面的办法,还在等待国家政策支持的时候,长虹已经率先在不到六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三位一体的布局。并提出将产业延伸到高附加值领域:从传统制造业到高端制造业;探索向现代服务业扩张的主导战略。”
标题:长虹布局:超前还是冒险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6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