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6字,读完约3分钟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富汉咨询与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发布了《2010年中国百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评价》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上市公司整体公司治理平均水平首次“合格”。
报告显示,前100家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综合得分六年来首次达到“合格线”水平,平均得分为61.6分,六项指标得分与去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表现最好,平均得分为77.9分,其次是“股东平等待遇”(65.3分)、“股东权利”(59.4分)、“董事会的责任”(55.8分)、“利益相关者的作用”(55.6分)和“监事会的责任”(51分)。值得一提的是,“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是过去五年公司治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与前几年相比增幅最大,是去年平均得分(34.2)的1.6倍。
根据调查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卢彤博士认为,虽然总体趋势显示,前100名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在提高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隐忧,即好的方面更好,但坏的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差异化的形式。另一个显著的结果是,金融业的公司治理继续领先,而七家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仍然落后。
富汉咨询董事总经理刘建新建议,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管理机制应该是上市公司下一步改善公司治理的重点。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准则》和相关部委《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颁布,今年4月26日,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至此,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
然而,尽管上市公司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但仍未在经营业绩和风险管理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其“缺点”依然明显。"目前,公司内部控制的实施障碍仍然比较大."根据路通的分析,障碍主要在于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和内部控制分析工具的不足。此外,内部控制的成本相对较大,只有大公司才能负担得起。据报道,一个上市公司需要三年时间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据记者了解,财政部也对一些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有一套风险控制,但没有完整的体系。如果完全按照相关部委的配套方针、规范、操作框架和要求进行,可能涉及从董事会到员工的整体转型,成本较高。包括改革信息系统、进行风险测试等。一年一次的测试周期相对较长。事实上,每个行业和公司都有自己的业务特点,相应的内部控制也是不同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和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成本是不同的。
“虽然大多数公司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与往年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也主动梳理了内部控制和操作流程,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环节——风险管理‘第一’。”仅仅梳理现有的内部控制是不够的。有必要提前检查风险并“提前计划”刘建新说。
标题:内控有短板 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应先行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