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2字,读完约3分钟
当被怀疑欺诈和道德沦丧的高盛被美国和欧洲政府围困和追逐时,这家“华尔街最隐秘的投行”在中国的丑闻似乎无法掩盖。许多人认为,高盛在中国市场到处吸金吸银,给中国企业和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可能比它在美国的欺诈行为更严重。
高盛无处不在
高盛利用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于1994年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代表处,并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此后,高盛逐步在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分支机构,并通过参股大型中资企业和担任承销商等方式全面进入中国市场。
参与许多大型国内企业是高盛在中国的战略成就。例如,高盛投资3500万美元购买中国平安(601318)保险公司6.8%的股份;投资6000万美元收购中国网通2.4%的股份;投资5000万美元收购SMIC 4.0%的股份(市场、信息、评论);斥资37.8亿美元认购164.76亿股工行股份。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Goldman Sachs)率先在中国处理了40多宗大规模债务发行交易。高盛曾多次担任中国政府大规模全球债券发行交易的顾问和主承销商,并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超过10亿美元的大规模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参与中国政府每一笔主权美元债券海外销售的国际投资银行。
作为许多中国公司ipo(首次公开发行)的承销商,从中获取巨额利润,是高盛最激动人心的交易。在过去的十年里,以高盛为首的中国公司的海外股票已经被中国移动(报价、信息、评论)、中石油(601857)、中国银行(601988)(香港)、平安保险、中兴通讯(00063)等出售。另一个单一的ipo承销项目——中国农业银行h股IPO——最近被高盛(Goldman Sachs)收进了腰包。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高盛以财务顾问的身份参与了中国的许多重大并购。例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600006);戴姆勒-克莱斯勒在BAIC投资11亿美元;Tcl和汤姆森在中国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汇丰收购了中国交通银行20%的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石油(报价、信息、评论)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中海油(报价、信息、评论)收购尼日利亚石油资产;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等。
用政策“伏击”
像许多金融巨头一样,高盛进入中国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获得中国企业的控制权。然而,由于中国许多行业和企业都设定了最高的转移权限,尽管外国投资银行持有巨额资金,它们仍然是短命的。然而,高盛不止一次悄悄地解决了这个看似不可逾越的政策问题。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高盛的中国阴谋与暗算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