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2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政府部门几乎所有的高级干部都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地工作。到目前为止,省部级官员中的“海归”很少,也没有中央组织部直接任命的“海归”。这段历史现在已经结束,是中国的金融业终结了这段历史。据报道,中央组织部最近任命德意志银行(中国)前董事长张宏莉为中国工商银行(601398)副行长。据此前报道,瑞银集团(UBS)亚洲投资银行部董事长蔡洪平、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前大中华区董事长胡祖六、三山(香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珊等国际金融市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已进入相关部门的考察领域,有可能成为央行或国有股份制银行的副行长。

“海归”任国有大行高管要敢作敢为

为什么选择金融业作为试点?我当然希望学习海归在国际投资银行任职期间积累的国际金融管理经验。这种经历不仅包括制度和接触,还包括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发言权。例如,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中国区前董事长张宏莉是一位具有海外背景、熟悉中国国情的投资银行家。他不仅在德意志银行有着卓越的业绩,而且更加关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经常对国有银行进行改革言论。无一例外,其他“候选人”不仅具有国际化、本土化和专业化的深厚背景,而且是活跃在国际国内金融理论界和市场研究领域的经济学家。

“海归”任国有大行高管要敢作敢为

金融家必须了解市场并有深刻的实践经验,而这往往不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来培养的。重要金融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经济背景和海外人脉的人才,因此他们需要“海归”。对这一点的理解表明,中国金融业的干部管理制度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海归”任国有大行高管要敢作敢为

长期以来,国有银行不仅缺乏高端市场管理人才,也缺乏了解国际市场的高端研究人才。他们的直接表现是,他们无法发出能吸引市场注意力的声音,更不用说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甚至是在中国宏观经济中的话语权。例如,工行虽然长期以来对钢铁行业的超大规模发展有看法,但其言论没有分量,无法吸引市场和高层领导的注意力;此外,到目前为止,农业银行还没有掌握中国农业经济走势的预测权,对农产品(000061)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影响不大。这在大型国际银行中是不可想象的。

“海归”任国有大行高管要敢作敢为

中央组织部通过市场手段选拔“中层管理干部”,引进“海归”人才,具有“混沙”的深刻含义。说白了,金融业的风险控制始于对人的控制。在这样一个大银行里,绝大多数干部都在“复制”自己,上下级之间很容易形成“父子”关系,国有银行的人格化可能演变成“家族化”。这类企业最大的风险不是商业风险,而是道德风险。如何管理这种风险?让懂银行业务的海归混进沙子,是改善和理顺国有金融机构人员结构的好办法。

“海归”任国有大行高管要敢作敢为

可以想象,金融业引进“海归”人才只是一个开始,这种经验很快就会被引入到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级干部招聘中去——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共和国长子”的中央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迫切需要“混沙”。

“海归”任国有大行高管要敢作敢为

为此,我想向那些正在接受检查并可能上岗的“准”海归们发出一个信息:你们的担子很重,不仅工作负担重,而且历史责任也更重。既然是“沙”,就要有“棱角”,要有自己的国际视野和独立见解,要敢作敢为,不要上任几天就被同化。

标题:“海归”任国有大行高管要敢作敢为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7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