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9字,读完约2分钟
中国薄膜电池企业正在经历多晶硅价格暴跌带来的痛苦。本报获悉,许多公司,包括尚德、新奥、赛威、汉能等。由于技术和市场因素,他们的薄膜电池扩展计划受阻。
这些企业原本希望引进硅含量更少、成本更低的薄膜技术,以抵消多晶硅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但他们没有想到2008年底多晶硅价格暴跌会让他们的投资陷入困境。
在国外,薄膜电池技术的发电成本低于晶体硅电池,但几亿元的投资是晶体硅电池的7 ~ 8倍。
前期投资巨大,国内薄膜技术不成熟,竞争力不及晶体硅电池,这使得这些投资薄膜生产线的企业不敢妄动。“投资(资本)会有回报;如果你不投票,进口设备只会消耗能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权威光伏专家表示。
事实上,国外电影设备供应商提供的国内生产线并不是最先进的设备。“中国经常落后于外国技术十年,他们只出口设备,不出口技术和工艺。”上述专家表示。
外资兜售
2008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到9月份,价格一度升至每公斤500美元。由于多晶硅的价格占太阳能电池成本的70%,多晶硅的高价格使晶体硅电池制造商不堪重负,许多企业将注意力转向成本较低的非晶硅薄膜电池技术。
非晶硅薄膜电池的优点之一是制造成本低。在国外,非晶硅的平均成本约为每千瓦时2美元,而晶体硅光伏电池的平均成本为每千瓦时3-4美元。在中国,非晶硅薄膜的成本可以降低到每千瓦时近1.3美元。
这时,国外薄膜电池设备制造商开始在中国销售自己的薄膜电池设备。最活跃的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和欧瑞康。
目前,尚德、新奥、赛威等多家公司使用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提供的薄膜电池生产线;天威英利使用的电影生产线来自欧瑞康。
这些设备很贵。赛维内部人士表示,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设备公司卖给不同公司的价格是不同的。“价格是保密的。一条70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的价格应该在7亿到8亿元之间。”上面提到的人说。
以25 MW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为例,公开信息显示其价格在3亿至4亿元之间,而25 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设备成本仅为4000万至5000万元。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跨国设备商的薄膜陷阱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7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