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3字,读完约3分钟
多晶硅光伏产业“低成本之王”河北英利企业,在多晶硅产业转向低成本竞争后,一直在谋划出路。
4月19日,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与海南省省长罗宝明签署“三个协议”,宣布未来三年投资110亿元在海口高新区狮子岭飞迪工业区建设新基地,前期建设100兆瓦多晶硅光伏容量,远期规划300兆瓦多晶硅光伏容量。
苗连生告诉记者,随着国内光伏产业产能的快速增加,光伏产业的利润率也在下降。英利希望未来转向上游,成为技术和标准的制造商,并将生产工厂转移到其他企业。
虽然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计划,但关于“虚拟工厂”的讨论在英利集团已经非常普遍。
多晶硅进入低利润竞争时代
苗连生告诉记者:多晶硅光伏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告别了暴利时代。其次,多晶硅光伏产业应该在高科技的外衣下与加工厂普遍的低利润竞争。
2008年,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多晶硅光伏的出口价格仍为300美元/吨,2009年降至50美元/吨。
尽管英利不愿透露其产品的市场价格,但从其2009年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国际多晶硅光伏组件价格下跌,利润有所下降。
2009年,英利在全球销售了540兆瓦的多晶硅光伏组件,占全球光伏组件销售市场的10%,销售收入为80亿元。在2008年的财务数据中,英利的销售额只有300兆瓦左右,销售收入也在80亿元左右。
也就是说,虽然英利的销售额在2009年翻了一番,但销售额基本保持不变,利润约为10亿元。
除了销售价格下降,大量国内项目对产能的影响也是英利必须考虑突破的因素。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2009年国内多晶硅产能达到1.5万吨,2011年将达到3万吨。
同时,虽然国际市场需求保持在近5万吨,但这也是许多欧洲国家调整太阳能光伏产业标准的原因,大量欧洲进口商抢占了“最后一班车”,进口额大幅增加。如果这一现象在2011年得到改变,国内大量多晶硅光伏组件制造商将陷入产能过剩的被动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增加自己的生产能力是所有多晶硅光伏组件制造商的选择。英利也不例外。据本报记者报道,2010年,英利大幅度提高了光伏组件的销售规模,从540兆瓦提高到1200兆瓦。在海口工业园区项目中,一期100兆瓦产能将于6月投产并直接装船。
“虚拟工厂”的概念
在像其他多晶硅制造商一样大规模扩大产能的同时,英利也在考虑多晶硅市场饱和后的出路。
4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将淘汰每千瓦时消耗超过200千瓦时的多晶硅光伏生产企业。目前,该行业主要企业的生产能耗保持在120千瓦时/千克左右。
多晶硅光伏厂商认为,只有扩大自身产能,才能降低单位能耗和综合成本。
为此,尽管英利的“69硅产业”在国家发改委下达准入门槛限制令之前已经成功获批,但江西赛威等国内许多多晶硅生产原料制造商已经大规模投产,这让英利看到了后来者的竞争压力。
4月19日,苗连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大家都认为垂直整合是好的,下一步的专业化将是好的。”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多晶硅行业整合在即 英利欲抛“加工厂”身份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8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