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0字,读完约4分钟
太极股份有限公司(002368)(002368)已成为探索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新途径的成功范例。太极集团于3月12日登陆资本市场,最近发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61%。这一高增长率得益于公司制度的创新。
太极股份认为,上市是公司发展的新动力、新旅程和新飞跃。太极股份诞生于科研机构创办的国有企业。据悉,太极公司首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金融、冶金、电信等行业,开创了中国工业应用的先河,防止了信息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被外国控制。从公司成立到上市,太极始终把握着中国it产业的命脉,与时俱进。在这个过程中,太极公司完成了两次转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纯粹的技术驱动系统到市场驱动系统。
太极的建立和发展
1987年,根据振兴国家计算机产业的“太极计划”,电子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率先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成立了太极计算机公司。李同志亲自为公司命名。
从1987年到1994年,太极突破了技术壁垒,成功地开发和批量生产了太极2000系列超小型计算机系统产品。市场份额连续六年超过50%,排名第一,产品是中国政府、军事、教育、石油、石化等行业的主要机型;从1994年到2000年,太极实现了从小型机供应商到主流系统集成制造商的首次转型。
2000年后,太极逐渐将其核心业务锁定在综合it服务上。公司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每三年为一个战略期,即2003年至2005年的转型发展期、2006年至2008年的健康发展期和2009年至2011年的稳定发展期。经过前两个战略发展时期,公司在业务规模、业务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经过七年的发展,其利润每三年翻一番。
国有资产成功重组和振兴
1998年前后,太极集团的竞争对手联想、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沛等企业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同时,随着太极公司的扩张,公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变化,太极决定推进股份制改革。
2000年下半年,太极公司开始股份制改革,剥离资产,突出主营业务。它放弃了剥离,先后重组了30个分支机构,这使得太极集团的40多家机构减少到12家,留下了80%的业务。同时,非国有资本的引入使得公司治理结构更加科学。2002年9月,太极成立。太极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革,盘活了现有的国有资产,大大提高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公司与15家研究所之间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已经形成清晰的产权关系,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组成功后,公司实现了销售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快速增长。
太极重组的成功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大胆引入了民间资本。太极管理层意识到,单一的技术驱动力不足以实现公司的长期发展,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来实现快速增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彻底改变分散管理和分散经营的混乱局面,提高资产运营效率,使公司国有资本保持和增值。
上市国有资产大幅升值
创新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太极积极推动商业、技术、管理和文化的创新,所有这些创新都来自人才。公司积极探索企业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2007年,经监管部门批准,太极成功实施了百名核心人才持股计划,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这些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了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于2010年3月成功上市。
太极上市后,作为控股股东的15家公司的价值从4500多万元增加到27亿元,资产增加了近60倍,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随着未来资本市场的不断努力和资本市场力量的有效运用,太极集团的绩效发展将带动15家机构的绩效增长,进而不断推动国有资产创造更大的价值。
标题:太极股份:上市是新动能新征程新跨越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8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