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9字,读完约4分钟
平静的深水。
2009年12月,太平人寿复业八周年。它迎来了母公司中国太平集团成立80周年,并取得了管理层八年前预期的阶段性成功。
2009年,太平人寿的总保费规模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24亿元,这是太平人寿更看重的又一系列指标。
一是2009年,银行保险几乎一体化的十年支付产品迎来了真正的发酵:截至年底,银行保险期保费收入已超过28亿元,几乎是去年的两倍;
二是在削减投资连结保险、降低全民保险比例后,其新增保费收入来源几乎全部由长期保底产品构成,实现年规模保费收入25.73亿元,年标准保费收入比2008年同期增长32%。
对于这家通过银保渠道实现了市场突破的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一个完全的战略转折:银保期支付越来越强,而个人营销在设计上很容易按照路径和规律分割。
最终,两者的共同目标是拥有更多的安全色彩和更高的内涵价值。
价值尺度
基于规模的寿险行业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在这个有几十条跑道的田径赛场上,经常会出现一匹黑马,它会突破原来的队形。
太平人寿现在是第六大寿险公司,并不急于争夺后来者的觊觎和规模“竞争”,而是坚持走已经设想好的道路。
例如,太平人寿管理层在复业之初大力推行的个人营销“三高”(优质、优质、高绩效)战略,起初几乎是天方夜谭,甚至在业内专家中,也有许多反对者:基本常识是,在此之前,国内各大寿险公司没有一家不依靠“人山人海”战术取得成功。
特别是,模型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以及业务质量的要求,这似乎是快速增长的天敌。当时,最流行的方法是在早期通过“海上战术”做大,然后在业务规模扩大后掉头回来调整结构,做“好事”。
那么,对面的路真的能通过吗?许多人怀疑。
作为“三高”战略的领军人物之一,太平人寿总经理郑荣禄经历了八年的波折。当市场第一次知道“三高”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等待被嘲笑。
“按照传统的理解,‘小’几乎是‘好’的必然结果,所以‘三高’的另一种市场解释是根本无法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的借口。”郑荣禄说。
但在管理层,包括郑荣禄,还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解释。
“这个问题的关键前提是,你需要多长时间来研究?如果你把它放在两三年内,在努力做到“好”的同时实现“大”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你观察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高质量的公司肯定会成长壮大。”郑荣禄表示:“例如,个人业务的‘三高’战略似乎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大量投资,但只要方向正确,而且这个过程不会重复,它肯定会以几何级数发展壮大。”
然而,在快速发展中,特别是在复业后的前两三年,个人保险业务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模效应,而初始成本投资却有所下降。有一段时间,许多反对者认为三条高路线根本行不通:规模上不去,投资也不小。
坚持还是转身参与海上战术?
最终,管理层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现在,这些话已经部分实现了:太平人寿恢复业务8年后,营销人员的数量仍然远远不是最大的,但其个人营销业务已经同时进入市场。数家寿险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一家表示:“其中,关键因素是保单质量和续保率等质量指标发挥了放大作用。”
“可以说,(太平人寿)的人均生产能力、团队结构和产品结构在业内都很好。特别是传统的保底产品在个人保费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几乎是100%,超过十年支付保费的比例超过95%,在寿险公司中是最高的。”郑荣禄说。
此外,管理者在市场策略中经常要面对许多“对与错”的选择,比如是否参与结算利率的竞争?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出售投资连结保险?你想对可能影响你市场地位的行为做出反应吗?……
“我们将清楚地看到竞争对手所采用的营销策略背后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规模指标在某个阶段对一些公司来说意义重大,但它们不是我们自己的需要,所以我们绝对不会跟进或模仿。”郑荣禄说。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标题:太平人寿的成长路线图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6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