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4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网广州1月24日电1月24日,由中国自主开发、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型原油船“新浦洋”号从广州中川龙穴造船基地如期启航,进行了首航。
“这种船广州龙穴造船有限公司持有4个订单,全部由中海订购并已开始建造。尽管经历了金融海啸的冲击,但没有造船订单被推迟或取消。”广州CSSC龙穴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力平说。
这家公司只是中国造船业面临危机的一个缩影。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国际造船业损失惨重。然而,同样受到巨大冲击的中国造船业抓住机遇,逆势而行,不断提高其在世界造船市场的份额。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部统计,2009年1-12月,全国造船完工量为4243万吨,同比增长47%;手持船舶订单达到1.8817亿载重吨,比年初下降8%。然而,中国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4.8%和38.5%,分别比2008年底高出5.3和3个百分点。
事实上,业界普遍认为,危机来临时市场需求会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需求。“在危机中,船的秩序在哪里?哪个船东会下订单?关键在于手头上是否有市场所关注、船东所青睐的产品。”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俞宝山说:“谁拥有良好的船型前景,造船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谁就有可能扬帆起航。”
在这些努力下,中国造船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断提高。据统计,2009年中国造船业收到2600万载重吨新船订单,同比下降55%,但新船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1.6%,比2008年底增长23.9个百分点,新船订单首次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
“只有不断创新和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以自主产品占领市场,公司才能抵御风险。”陈立平分析说,“没有自主技术的产品将受制于人,无法承受市场风险的冲击。”
陈丽萍还告诉记者,正是因为通过创新把握市场需求,企业尝到了手中订单的甜头。目前,龙穴造船公司持有约20个造船订单,其中2个订单来自海外,交货日期定在2011年底。目前,世界主要航线上仍有多种类型的船舶产品满足主流船东的需求,这些产品正在开发设计中,即将投放市场。
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通过增加信贷融资、增加技术改造资金支持船舶工业,加快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淘汰单壳油轮,积极发展远洋渔船、特种船、工程船、工作船等特种船舶。这对指导造船企业积极化解风险,扩大造船市场需求,加快造船业复苏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同时,中国船舶更加意识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研发的重大意义。陈立平表示,早在2005年底,根据国家能源战略物资运输总体规划,结合产品布局和国内外大型造船企业自身情况,CSSC龙穴造船基地就开始酝酿研发,打造国家要求的超大型原油船、大型矿石船等产品。事实证明,这一精确定位为CSSC龙穴造船基地赢得了大量订单。
此外,面对危机,中国造船业也更加注重“加强管理、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努力通过努力挖掘潜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发展潜力,抓住下一轮经济复苏的第一个机遇。
“其中,为了提高盈利能力,龙穴造船公司逐步完善了造船成本核算流程,建立了设计、采购和生产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机制,努力降低成本和费用的规模,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费用,努力扩大空利润空间。”从提高钢材利用率、节能降耗、优化设计等方面入手。,我们将实施成本工程,降低造船成本,并增加利润空室。”
标题:中国造船业缘何在经济寒冬中一枝独秀?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