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7字,读完约5分钟
1月21日,杭州的一家私人汽车企业Zotye Automobile高调宣布,其电动汽车2008ev将分批推出。
Zotye已经通过租赁而不是购买的方式引进了100辆纯电动汽车,它希望在中国启动纯电动汽车的民用化进程,用电动汽车“在弯道超车”。这也是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热的典型样本。
然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员的讲话已经冷却了Zotye和杭州政府领导人的兴奋。“目前,国内企业还没有完全掌握电动汽车技术。电动汽车产业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前的热点,但大多数国家都处于小规模示范运营阶段。”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建国直言不讳。
Zotye打算通过电动汽车项目加快ipo进程的消息吸引了这家此前不为人知的私人汽车公司的大量关注。Zotye的电动汽车项目也反映了当前各行各业对电动汽车的态度:资本市场活跃、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中央部委的谨慎以及消费者的漠不关心。
工业化争议
在Zotye 2008ev大规模上市仪式上,Zotye控股集团董事长吴建中、国家发改委等地方政府领导都兴奋地表示,Zotye电动汽车已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
在随后的媒体采访中,吴建中详细描述了Zotye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蓝图,通过电池租赁和售租的方式解决了电动汽车的高价格困境,目标是2010年3000辆,2012年3万辆,2015年10万辆。
随着政府对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即将出台,国内电动汽车热已经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首次宣布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的Zotye Automobile,奇瑞、长安等企业也计划推出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
这些国内汽车公司甚至比声称是电动汽车先驱的日本同行还要快。日产汽车此前宣布,第一辆大规模生产的电动汽车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推出,最初计划生产能力为5万辆。
此外,Zotye和其他企业的电动汽车几乎都是“横空出生的”。Zotye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才五六年,之前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皮卡和越野车上。没有丰富汽车制造经验的企业已经宣布要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这自然很难获得国际大企业的认可。
没有国际汽车公司在R&D多年的积累,以及看似不耐烦的大规模生产目标,再加上电池等关键技术需要突破的客观因素,以及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国内汽车公司急于推进的电动汽车产业化受到了质疑。
长安和其他汽车公司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的经验也证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并不容易。混合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技术。长安汽车在2007年就已经生产了混合动力车捷迅,但是在2009年新能源汽车热的时候,捷迅的销量只有100辆左右。
“像中泰这样的小型民营企业并不像长安和奇瑞那样受到政府的重视。很难说他们的电动汽车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政府主导的新能源汽车示范,私人消费的发展就更不乐观了。”一位行业专家说。
寻求上市
吴建中不确定Zotye电动车的销售目标。“这只是我们根据目前的市场形势所作的一个预期,具体实现取决于市场需求。如果市场反应良好,目标将提前实现,如果需求不佳,我们也不会取得进展。”
对于Zotye来说,无论电动汽车的产业化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这家民营企业通过最近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一系列行动赢得了很多关注。
2009年初,Zotye电动汽车获得了出生许可,第一辆电动汽车获得了许可,这使得Zotye汽车,这是以前未知的,开始挤进行业的视野。随着电动汽车领域的突破,Zotye Motor不仅让力帆等小型汽车公司落在了后面,还让长安和奇瑞等受到政府重视的主流汽车公司黯然失色。
迅即吸引了资本投资机构的关注,引进了君丰资产、星河集团、海悦股份等11家知名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共募集资金7.2亿元。
事实上,引入机构投资者和上市融资也是力帆、海马等弱势汽车企业的共同选择。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成功经验表明,新能源汽车可能会成为吸引外资的一个亮点。
Zotye汽车公司也计划上市。吴建中表示,Zotye Holdings的ipo工作前一年已经做好准备,目前正在推进湖南益阳汽车生产基地、变速器生产基地和发动机基地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我们正在加快整车制造和零部件业务的上市,并将很快提交上市材料的审批。我们希望在2011年尽快实现上市,整合数十亿资金。”
“即使没有多少消费者购买Zotye电动汽车,但依靠电动汽车的声誉来提高品牌认知度和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融资,对Zotye这样的弱势企业也是有益的。”上述行业专家认为。
标题:众泰电动车悖论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