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9字,读完约3分钟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使农民拥有了使用和管理林地的权利,也使农民拥有了生活资产——林地林木。如何利用森林资产抵押贷款使农民发展生产?作为林改的配套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在广大林区和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了基于林权抵押贷款的林权融资业务,资本要素集中在林业,为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湖北省林权抵押贷款融资的成功探索就是这样一个窗口。

湖北:融资体制创新激发造林潜力 

林权融资改革方兴未艾

日前,记者深入湖北林区采访,感受到了林改后造林绿化的喜人景象和巨大变化。

南漳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一个山区林业县,森林覆盖率为64.5%。县林业局局长王立之说,林业改革后,农民有权使用集体林地和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转让和融资,从而振兴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快速发展。

湖北:融资体制创新激发造林潜力 

南漳县九集镇沈家湾村吕德良,从事荒山开发较早。1996年,他投资10万元购买了1300亩山林的经营权。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在过去的10年里,他每年投资30多万元对山区农场进行改造,因此欠了一些债。

湖北:融资体制创新激发造林潜力 

林改后,我了解到林权可以抵押。陆德良邀请森林调整小组带着试一试的心态对资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森林价值为108万元。因此,他以林权作为抵押,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贷了第一笔15万元的贷款,用于偿还债务,其余部分用于森林重建,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

湖北:融资体制创新激发造林潜力 

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南部的公安县,是湖北省探索和发展林权抵押贷款的成功范例。目前,全县已建成功能较为齐全的林业要素市场,率先制定了地方森林资产评估技术标准,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将原县农村信用社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增加到4家,担保品从用材林延伸到经济林和花木,掀起了全县农村林业发展的热潮。

湖北:融资体制创新激发造林潜力 

2001年,公安县布河镇关庙村4组村民郑集体承包了150亩意杨林。在这次林改中,他以70万元的林权抵押贷款,与他人合伙竞标,获得了该村1800亩河滩地20年的经营权。承包后,他增加投资,平整土地,深耕施肥,种植了4万多棵意大利杨树。" 20年可种两株杨树,收入不到1000万元."看着这片生长良好、一望无际的杨树林,郑自信地说。

湖北:融资体制创新激发造林潜力 

公安县林业局局长邹贤伟把林权抵押贷款比作开“绿色银行”的“钥匙”。自2003年启动以来,全县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65亿元。公安县农村信用社主任张广文表示,截至2009年底,全县信用社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145笔,发放林农贷款2.52亿元,占全县信用社抵押贷款总额的17.34%,累计收入2630万元,实现了双赢。

湖北:融资体制创新激发造林潜力 

湖北省林业局局长王海涛表示,林权抵押贷款是农村投融资体制的一项重要创新,促进了林权流转,使大规模、集约化的现代林业经营模式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湖北:融资体制创新激发造林潜力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8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