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78字,读完约7分钟

收购沃尔沃是吉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步。期待已久的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最终结果将于3月底公布。如果收购成功,沃尔沃在中国的R&D中心将由吉利建立,但之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最多两个月,我必须去沃尔沃的R&D中心。”吉利邀请的一名汽车工程师告诉记者。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面对吉利即将取得的成功,也有很多人给它泼冷水。一位与沃尔沃M&A项目负责人童致远关系密切的国内汽车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也许我们只是帮助福特背上了一个包袱。”他认为,对于吉利来说,未来的企业整合和技术消化吸收都是严峻的挑战,对此他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与以并购作为扩张手段的吉利相比,他更欣赏日本汽车公司的集约化培养模式,而不是急于吞并其他公司。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分析师也高度认可沃尔沃的品牌价值。“沃尔沃是一个伟大的品牌。”汽车行业评论专家张志勇表示,他认为只要运营得当,沃尔沃品牌的市场前景相当不错。经济学家郎咸平对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期望不高。“我们都希望能够通过收购做到最好,我们自己的‘高端技术和制造理念’已经在一夜之间升级了。”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事实上,吉利的做法在中国汽车行业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中国汽车工业应该稳步走丰田之路,还是应该跨越式发展?这场争论的背景是,在汽车工业质的飞跃之初,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000美元。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吉利向前发展M&A扩张

与R&D中心一样,沃尔沃的本地化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报道,吉利-沃尔沃新工厂位于北京亦庄开发区南六区,北京市政府已准备资金支持该项目。然而,由于沃尔沃在天津的技术中心已经建成,渤海产业基金也是吉利的融资方之一,天津滨海新区对沃尔沃的新工厂寄予厚望。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当吉利以100%的股权收购沃尔沃时,几乎整个国家都欢欣鼓舞。汽车行业的许多技术人员已经决定去沃尔沃进行“镀金”。一些业内人士预测,这种人才的流动将使中国汽车制造业从技术层面上升到管理层面。有传言称,北京几乎所有汽车公司都计划加薪或变相加薪,以阻止即将到来的人才流动浪潮。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沃尔沃是如何成为吉利的——沃尔沃被收购后的路线图在业内一些人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吉利在3月底与沃尔沃签订了合同,沃尔沃在第二季度正式交付给吉利,随后沃尔沃的国内生产线正式成立,国内沃尔沃大约3年后正式下线,沃尔沃的技术在5年内基本消化。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回顾吉利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并购对吉利来说已经司空见惯。

从2002年到2010年的九年间,吉利经历了九次并购,目前已经成功了四次。与通用汽车公司相比,吉利公司的收购步伐更为激进,通用汽车公司在2009年6月申请破产保护。通用汽车公司在一百年内已经成功收购了八家公司。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尽管吉利是激进的,但它不是盲目的。吉利在并购中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收购华普汽车后,遭遇了两个品牌价格重叠、家族竞争的尴尬局面。之后,吉利的M&A思维更加理性。从路虎到萨博再到沃尔沃,每一辆车和吉利开发的车型都有很大的差距,每一次并购,吉利都指出了它没有的核心技术,比如发动机和新能源。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今年2月吉利收购中宇汽车的案例也是一个醉鬼的意图。吉利不仅有意进入专用车和商用车市场,而且更注重中宇自有品牌luxgen的电子系统,这将是高端乘用车的一大特色,如监测驾驶员脉搏和呼吸以判断驾驶员是否打瞌睡并及时提醒他的系统,以及夜间驾驶判断系统。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吉利收购dsi自动变速器公司也看中了dsi在变速器方面的领先技术。在变速器方面,吉利自主开发了小排量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大位移,豪华和高档,这些技术是可用的."李书福说道。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在业内人士看来,吉利收购沃尔沃有其深刻的意义。沃尔沃生产“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这与吉利一直在开发的汽车安全技术不谋而合。沃尔沃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耗资数十亿美元的汽车新能源技术也是吸引吉利的原因。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坚持积极的并购带来了吉利R&D实力的不断增强。2009年12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了2009年第四批C-NCAP碰撞评估报告。吉利熊猫(Geely Panda)以45.3分的优异成绩成为首家五星级自有品牌小型车,成为中国最安全的小型车。2010年1月11日,“2009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吉利集团凭借“吉利战略转型技术体系创新项目建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自主创新项目”,是本次汽车行业唯一获奖企业。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有人说,吉利疯狂收购更像是“补课”,就是为其缺乏技术补课。

李书福在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可能会透露出吉利收购的动力:“只要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吉利就会考虑采取包括并购在内的各种战略选择,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吉利不愿意以“十年磨一剑”的形式稳步前进,它渴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和他们(M&A失败者)的区别在于,他们事先不知道馅饼要掉了,所以当馅饼掉下来时,他们没有做好准备。我知道馅饼要掉下来了,就在那儿等着。”被业界称为“先知”的李书福说。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不同的路线,相同的目的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1300万辆,与全球汽车销售趋势背道而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这个过程比人们预期的要快。今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600美元。巧合的是,1965年,美国汽车的产量和销售量首次超过了1000万辆,当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超过了3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初步进入汽车社会。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随着汽车社会的发展,汽车企业之间的需求日益扩大,竞争日益激烈。

西南证券R&D中心汽车产业研究员刘枫告诉记者,未来五年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将是残酷的五年。根据各厂商目前的产能计划,预计到2011年,国内汽车产能可能超过18%。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销量超过2000万辆后,市场将会饱和,汽车企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也就是说,在三到五年内,汽车企业将面临肉搏战。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市场没有给吉利留下太多时间。吉利的目标是每年生产超过200万辆汽车,这是李书福在汽车行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信念的基础。吉利计划在2015年完成该计划。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吉利经常被拿来与比亚迪相提并论,后者是中国另一款自主汽车的代表。这两家公司走的是不同的路线。吉利痴迷于收购,并正在发展现代制造业。比亚迪注重高科技核心,同时标榜用低人力取代高价装配线的“反现代化”。这就像是中国式的以并购为重点的美式汽车企业发展路径和日式的以自主研发为重点的汽车企业发展路径之间的争论。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这两家汽车公司之间的竞争在将来会变得越来越激烈。比亚迪骨子里更像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它的汽车只是它的外壳。比亚迪已经从电池领域转移到汽车行业,在新能源技术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而比亚迪的汽车外形设计经常被怀疑抄袭。比亚迪f3从外观和内饰上完全“借用”了丰田最畅销的车型花冠,但价格差异几乎翻了一番。普通配置的f3不到6万元,而卡罗拉需要10万元。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比亚迪并不回避这一点。在f3的早期销售中,销售人员甚至刻意宣传这种相似性。河南省郑州市的一些4s店提供明码标价的换标服务——顾客购买比亚迪f3,只要他们多加几百元,员工就有责任帮忙换丰田标志。短短5年间,f3的年销量达到30万辆,成为2009年中国最畅销的汽车。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比亚迪90%以上的车型都是“抄袭”的,而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本人则称之为“模仿”,认为在起步阶段,汽车企业都有模仿别人的做法。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尽管比亚迪的汽车外观涉嫌抄袭,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在核心电池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比亚迪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镍镉电池供应商,然后是第二大锂电池供应商。为了规避知识产权问题,比亚迪成立了一个由数百人组成的特别团队,研究全球专利技术,并在非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和改造。与此同时,比亚迪开始为其产品申请大量专利。2009年,比亚迪成为深圳第三大专利申请人,仅次于华为和中兴。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高科技的核心被包裹在一个低成本的外壳里。在比亚迪的工厂里,所有可以手工完成的工序都是由工人完成的。在参观日本汽车模具厂时,王传福对日本工人趴在生产线上打磨模具的情景深感震惊。“事实证明,汽车模具中95%的工作应该由人来完成。一辆汽车有10,000多个零件。你需要多少图纸和模具?因此,人是中国的优势。”王传福计算过这样一个账户:一吨模具在日本要8万元,在中国只有2万元。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正因为如此,当王传福进入陌生的汽车领域时,他首先看到的不是巨大的投资和巨大的竞争对手,而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绝对优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些非专利技术,利用我们自己的国际制造经验和能力,在五年内研究世界上所有的型号,看看哪种型号最值得我们研究和使用,然后综合设计,我们可以推出非常好的产品,而且价格仍然非常便宜。”王传福说道。低调的王传福在找到自己的道路后发表了罕见的高调声明:比亚迪将在2025年生产超过1000万辆汽车,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与比亚迪相比,吉利更像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李书福本人曾经开了一家照相馆、一家冰箱配件厂、一家冰箱厂和一家装饰材料厂,而吉利最初生产摩托车,后来发展到生产汽车。对于喜欢谈论比吉利更雄心勃勃的目标的比亚迪来说,李书福认为该公司过于炒作,他们的电动汽车愿景离市场化还很远。然而,不难发现,比亚迪带给人们的经营理念是迅速进入电动汽车时代。正如吉利给人们带来了“造一辆普通人买得起的好车”的想法一样,它也给相应时代的汽车工业概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作为一家制造企业,吉利深深感到汽车行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在吉利创业之初,发动机并不是由吉利自己成功开发的,而是采用了位于天津的一家公司的发动机。吉利公司提供的发动机的汽车销售刚刚步入正轨,另一方提议提高发动机,吉利公司被要求提前支付现金,即使没有售后服务。吉利集团现任董事兼副总裁安从辉亲自参加了谈判,但发动机价格仍未降下来。这种被外国公司卡住脖子的情况直到吉利开发的发动机投入使用后才得以解决。“如果你想成为一辆汽车,你必须掌握汽车的核心技术。我们一贯重视的是,汽车的核心技术必须由我们自己掌握,必须牢牢掌握和控制,核心技术必须超越别人。”安聪慧用四个“必须”来证明吉利对核心技术的重视。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吉利对核心技术的重视是吉利积极进行海外并购的驱动力之一。毕竟,“丰田花了10年时间独立研发雷克萨斯,这是成功的。”但吉利还有10年吗?”汽车工业评论专家张志勇评论道。

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李书福可能正带领吉利试图走一条不会被推翻的“总道路”。

标题:吉利:跨越式路线践行者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8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