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8字,读完约4分钟
根据海关总署最近发布的数据,从1月到2月,中国出口430万吨成品油,同比增长63.8%。据有关机构测算,成品油出口价格比国内销售价格低320元/吨左右,涉嫌“低价销售”。同时,市场终端价格的降低和政府价格的提高是矛盾的。这两个矛盾的症结直接在于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不合理性。(中国时报,3月23日)
这是媒体关于石油巨头在国际市场廉价出售成品油的最新报道。自2009年1月以来,成品油出口大幅增加,此类报道从未停止过。由于相关媒体根据海关总署的出口统计计算出“出口价格”为2.4元/升,仅为国内汽油价格的36%,中石化和中石油陷入了成品油出口的“廉价销售”。
消费者对他们的指责和谩骂层出不穷,有关中石化“低价出口成品油”的新闻在媒体上也愈演愈烈。媒体和消费者指责这两大石油巨头只能通过低价销售占领国际市场,并在缺乏谈论国际油价权利的背景下将“损失”转嫁给国内消费者。
迫于压力,2009年12月中旬,中石化发言人表示,去年1月至8月,中石化出口成品油平均价格为每桶66.37美元,按海关统计的金额和数量计算的价格不含税。然而,在中国销售的成品油价格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不具有可比性;成品油出口价格与同期国内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没有差距,不存在销售问题。
除了上述说法,石油巨头还有另一种解释,即成品油的国内外销售价格的巨大差异与成品油的构成和不同的贸易方式等因素有关,出口价格不能简化。这里所说的包括来料加工的成品油贸易,即资源国让中国加工原油,并向中国石油(601857)支付少量加工费,但中国成品油出口量将大幅增加,这将降低平均出口价格。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三大来源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伊朗。根据海关统计,成品油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是东盟、香港和巴拿马。据了解,去年下半年以来,上述三地的出口总额占同期成品油出口总额的73.8%。进出口地区的差异使得这家石油巨头“来料加工降低出口价格”的说法站不住脚。
无论石油巨头如何为自己辩护,事实胜于雄辩。作为一个石油进口大国,中国向外界出口大量成品油令人费解。今年以来,在成品油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成品油出口量比去年大幅增长。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成品油出口同比增长37.9%,而今年1-2月同比增长达到63.8%。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石油巨头对成品油生产和销售的垄断。众所周知,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垄断问题,二是石油进出口权控制问题。国内石油价格已经连续五次上涨,石油巨头已经成功地将国际油价上涨分配给消费者,而国内石油库存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需要大量出口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石油巨头以高于国内价格的价格出售给外国,人们什么也不会说。但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中国对国际油价几乎没有发言权,更不用说“定价权”了。铁矿石,中国正在争取话语权和价格。虽然难度很大,但已经通过谈判等渠道进行了博弈,而石油巨头在中国只能享受“高垄断利润”。
问题是,在石油巨头作为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的要求下,政府管理层如何能够冷静看待石油巨头通过出口成品油赚取利润的做法?如果政府管理部门能够打破两大巨头的垄断,降低石油进出口门槛,商品就可以自由流通,国内消费者就可以享受到全球竞争带来的便利。
然而,这只是国内消费者的一个奢望。对于持有全民积累的国有资金,行为准则本应遵循公有企业的原则,却忽视了国内消费者的利益。这种将企业利益置于国家和公众利益之上的做法,忘记了国有垄断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似乎无论媒体和公众如何指责石油巨头廉价出售石油产品,因为他们是垄断的国有企业,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们继续这样做,没有其他企业与之竞争,他们的出口销售不会停止。
标题:垄断不除 成品油出口贱卖停不了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9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