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01字,读完约3分钟
“国家进步与民间后退”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时指宏观经济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即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加;有时指个别企业或行业的情况,即国有企业进入了不应进入或不必进入的新领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企业基本上属于全民或集体所有,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绝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国有资本得到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比重明显降低。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后退、人民前进是大势所趋,但也出现了大量“民族进步”或“民族进步、人民后退”的情况。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对这些案件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国家的退却和人民的进步是大势所趋
从固定资产投资和行业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国有经济的变化趋势。
近五年来,国有企业在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见表1)。从2005年到2008年,这一比例持续下降,表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非国有企业。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前10个月,这一比例的下降趋势得到扭转,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于非国有企业。据初步分析,这与全球金融危机下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谨慎以及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关。国家财政政策重点投资的基础设施领域也是国有企业相对集中的领域。
国有企业在工业总资产和工业总产值两个指标中的比重也在下降并趋于稳定(如表2所示)。国有企业在工业总资产中的比重从2004年的50.9%下降到2008年的43.8%,但下降幅度逐渐减小。随着2009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预计这一比例将停止下降并趋于稳定。国有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33.3%下降到2008年的28.4%,下降速度也在下降。
“民族进步与民间退却”五大案例
虽然宏观数据指标显示,中国总体上不存在“民族进步与民间退却”的趋势,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民族进步与民间退却”的案例。国家对国有资本战略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有进有退”,结合其背景和方法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出客观结论。
“民族进步与民间退却”的事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
案例一:垄断延伸,涉嫌不正当市场竞争
垄断延伸是指国有企业在垄断环节将其业务延伸到竞争环节。例如,电网公司投资电力设备制造,国家粮食储备企业开展粮食加工业务。
垄断延伸涉嫌不正当市场竞争。市场经济国家在垄断行业遵循类似的管理制度:垄断业务与竞争业务相分离,垄断环节的企业应接受严格的行业监管,以模拟市场竞争环境,防止企业滥用垄断地位。垄断企业经营竞争性业务时,存在交叉补贴的可能性和激励,即竞争性业务的成本转移到垄断企业。这种行为一旦发生,不仅会导致竞争性业务中的不公平竞争,还会损害垄断环节中消费者的利益。
行业监管部门、反垄断部门和国有资产部门应对垄断延伸进行监管。中国在垄断环节设立国有企业的目的是为了重视社会目标。国有企业扩大垄断权违背了企业的使命和相关法律法规。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国进民退”五大案例背后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0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