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7字,读完约3分钟
“我和妻子都是非洲文化学者。我们并不真正了解采矿,但去年我们成立了松山合力矿业有限公司,并获得了非洲坦桑尼亚4200平方公里镍矿区的勘探权。”5月28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中非》杂志联合举办的首届中非投资合作论坛上,民营矿业公司北京松山合力国际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松山愉快地与《产经新闻》记者分享了他在非洲投资矿产的经历。
“4200平方公里”,这是投资者羡慕的。事实上,这不仅是李松山本人的一个数字,也是所有在非洲大陆寻找投资机会的中国企业的一个巨大的投资机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中国人民也可以参与其中。李松山强调,他的经历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案例。
数据显示,非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就矿产资源及其生成条件而言,它可以被称为最富有的大陆。黄金、钻石、铂族金属、铝土矿、钻井、铀等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铬、锰、钒、秦、铜、镍、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凸显了资源瓶颈。在这种背景下,非洲逐渐成为中国矿产资源“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
“现在是个好时机”。李松山介绍说,2008年底回到北京时,他看到了国际经济形势的萧条和美国为首的西方矿业资本的萧条。他选择与前谈判对手美国普雷的老板开始新一轮谈判,此时,他终于以很小的代价获得了4200平方公里镍矿区的探矿权。
“全球经济危机确实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一个机会。但机遇总是与风险联系在一起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所长周晓京在上述论坛上对《中国产经新闻》表示,中国企业真的很想在非洲投资,风险控制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
在非洲生活了10多年的李波告诉《中国产经新闻》,中国企业热衷于非洲的矿产贸易,但非洲国家的政治动荡增加了投资风险。李波是中非兄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中非民间商会会长。
李波提醒说:“如果中国公司损害西方公司的利益,他们可能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中国在刚果达成的“矿产换基础设施”协议,初步估价为90亿美元。根据协议,一批中国国有企业同意在刚果修建公路、铁路和医院,以换取开发一个铜钴矿的权利。然而,上述协议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巴黎俱乐部债权人的反对,最终上述协议的金额被迫修改为60亿美元。
“因为许多非洲国家曾经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这些古老的殖民地国家在非洲矿产开发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今天,它们也在政治和经济上影响着这些国家。一旦他们向当地政府施压,中国就很容易触及当地的矿产资源。”李博说道。
5月10日,非洲紫金矿业(601899)项目莫名其妙地受挫。美国之音援引刚果民主共和国矿业部长办公厅主任亚历克西斯·米坎吉·彭戈的话说,紫金矿业(报价、信息、评论)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联合收购刚果铜矿开发商的协议“违反了相关规定,在刚果(金)没有任何效力。”紫金矿业宣布收购仅一个工作日。
事实上,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在非洲的投资经常被贴上“新殖民主义”的标签。“现在世界主流媒体的声音几乎都被西方国家控制了,这也非常不利于中国的投资。”李波告诉记者。
标题:非洲资源开发:非经济要素的慎重考量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0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