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14字,读完约2分钟
中国广播网北京6月4日电据中国之音《超光新闻》报道,15时40分,又是小麦收获季节,中国每年生产的农作物秸秆约7亿吨,其中可收集利用的有6亿吨以上。但目前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企业甚至在秸秆原料不足时不得不停产。
秸秆加工业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不仅可以节约木材,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烟雾。秸秆的工业利用主要体现在秸秆人造板、秸秆直接燃烧发电、秸秆转化碳等方面。2003年,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麦秸板生产线在山东淄博诞生。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秸秆加工业的整体规模仍然很小。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许多秸秆加工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转产。
湖南一家秸秆加工厂的厂长说了一句话:“农民对秸秆的价格不感兴趣。”“他们在运送稻草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大致相当于出售稻草所赚的钱。”由于运输成本等原因,工厂只能在工厂附近购买秸秆,而其他地方的秸秆被大量焚烧。
目前,秸秆加工主要是在秸秆炭行业和秸秆板行业。市场上秸秆炭和煤的价格差异不大,但这种微小的差异是基于秸秆炭原料的较低购买价格。这种低价购买稻草的直接后果是农民不愿意出售它。在终端产品价格与竞争对手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企业没有能力提高秸秆的收购价格。
稻草板行业也有同样的经历。由于秸秆板使用的粘合剂比传统木板贵十倍左右,综合成本比传统木板高,秸秆板面临着来自木板的残酷竞争。
如今,草炭还没有被用户认可。消费者仍对这种碳持怀疑态度,市场需要进一步发展。稻草板也是如此。消费者认为稻草的质量肯定不如木板。事实上,这种板材没有甲醛排放,更健康,更环保。
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院长周定国说:“我希望政府能把秸秆加工业当作低碳经济来对待。”周定国说,两亩秸秆相当于一亩森林,所以国家要高度重视“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国家应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作为秸秆加工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内部实力,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最终实现良性发展。
标题:秸秆加工业原材料遇阻 为何农民宁烧不愿卖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0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