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50字,读完约2分钟
3月26日,奇瑞的第200万辆汽车在安徽芜湖下线。
这样,奇瑞汽车成为继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之后,国内第五家200万车级乘用车企业,也是第一家200万车级自有品牌乘用车企业。当尹同跃看到媒体时,他笑着说:对于奇瑞来说,200万辆汽车的象征意义不如100万辆。这不是奇瑞汽车发展的一个突出里程碑,但至多标志着奇瑞汽车进入多品牌发展阶段后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接下来的500万辆甚至1000万辆汽车真的值得庆祝。当记者问及根据奇瑞目前的布局和生产销售规模,当它可能达到500万辆,尹同跃说,这不会超过两年。
尹同跃的自信显然是有道理的。2007年,奇瑞的第100万辆汽车下线,奇瑞实现了从零开始快速形成规模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从2007年到2010年的三年间,奇瑞实现了第二个一百万辆汽车下线。同时,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里,出口了23万多辆汽车,是前七年出口总量的1.6倍,约占同期中国乘用车出口总量的45%。出口连续第七年位居中国乘用车企业之首,奇瑞加速开始发挥实力。
尹同跃表示,奇瑞已经制定了从2008年到2013年的六年中期发展战略。经过2008年的“蓄势待发”和2009年的“布局”,今年是奇瑞的“集约化养殖”年,奇瑞计划完成80万辆的销售目标,几乎成为2010年生产力量扩张中最大的一年。
尹同跃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两次“弯道超车”的机遇:一是金融危机爆发和新能源汽车崛起,世界汽车产业开始重新整合,中国市场环境良好,新能源起点高;第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条件已经成熟,电池也具有领先优势。
据了解,电池和电解质的研发是奇瑞一系列关键技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奇瑞每年都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目前,R&D团队已达到6000多人,获得3000多项独立核心技术专利。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建设项目”就包含900多项专利。2010年,计划投资24亿元进行核心技术研发。3月29日,奇瑞qq纯电动汽车开始向用户交付。
当谈到吉利收购世界第二大汽车变速箱厂dsi、沃尔沃和BAIC收购萨博技术平台时,尹同跃认为,这些收购反映了自主品牌对核心技术的渴望。但其中,奇瑞展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对外合作和交流中始终坚持“用外脑,聚焦我”。
标题:奇瑞三年跨越200万辆 下一轮“精耕”电动车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