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5字,读完约4分钟
在2010年“重组”的背景下,银行率先推出。目前,监管部门已经明确指出了本行对低碳产业的支持,但仍缺乏操作规程。
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三个会议组成的代表团联合发布文件,指出: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信贷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加大配套金融服务和支持力度,促进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融合
正如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合作司司长李付安所说,在中国,90%的企业生产和项目开发、新项目建设以及金融支持都是由银行信贷承担的。也就是说,没有金融支持和银行信贷支持,90%的经济活动很难顺利完成。
银行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方向,最终影响经济发展的格局。
低碳金融探路者
到目前为止,中国金融业的碳金融活动主要是各种“绿色信贷”业务。
李付安认为,绿色信贷实际上是将贷款用于目前倡导的节能减排、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项目,从而在不牺牲环境和资源的情况下带来效益。在这方面,银行有很大的操纵空间和操作平台。因此,银行应大力承担和实践绿色金融的责任,“但单靠银行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
银河证券(Galaxy Securities)高级经济学家袁德俊认为,要促进和加快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首先大力发展碳金融,包括商业银行要把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快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虽然中国是最大的碳资源国,但其碳金融建设发展滞后,甚至落后于印度。”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对此印象深刻。他认为,中国的碳交易仍处于“农贸市场”阶段,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上,而邻国印度已经开始规划碳融资。“碳融资和碳交易就像两条腿走路。没有碳金融的支持,中国不仅会失去碳交易的定价权,还会再次失去金融创新的机会。”
碳融资有许多困难
尽管银行对绿色信贷越来越感兴趣,但它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很小。
杨涛认为,国内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投资规模仍然有限。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促进绿色信贷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尚未建立。首先,由于绿色信贷的概念不明确,没有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目前,在统计银行贷款规模时,对“绿色贷款”没有单一的渠道统计,未能使绿色信贷得到信贷政策的倾斜;第二,中国企业对绿色信贷的需求仍处于起步阶段;第三,绿色信贷面临项目融资技术评估的复杂性,银行缺乏开展这些项目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第四,绿色信贷在项目风险控制方面也面临困难。例如,节能减排贷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中小企业服务,但它也带来了较高的风险。
中国银行研究部副主任王元龙(601988)指出,碳金融业务存在风险。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基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甚至更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
“只要金融机构将资金投资于低碳经济,它们就能推动该行业的技术创新,甚至是制度变革,就像它们推动it行业的发展和增长一样。”北京市金融办主任霍坚持这一观点。
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型国有银行应发挥积极作用。刘说,目前,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碳排放权已经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中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加强国际碳金融发展的后续研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等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力争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标题:银行:顶低碳促变局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