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9字,读完约2分钟

在2010年元旦即将实施“电动摩托车”新标准的前几天,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报告称,涉及电动助力车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助力车安全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等国家标准的实施突然中止,舆论哗然。

“摩电”之争余音未了 利益集团将PK到底

一石激起千层浪。

目前,国内已有2300多家企业获得了电动自行车生产许可证。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被认为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中国经济改革学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回宇说:“我们的标准非常有趣。它们被称为电动摩托车和电动助力车的标准。为什么它们被定义为电动摩托车的标准而不是电动自行车的原始标准?他们背后有行业竞争。

“摩电”之争余音未了 利益集团将PK到底

有业内人士还指出,根据机动车生产准入条件,将不会超过10家(现有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符合标准)。这样,根据初步计算,大量企业中数百万员工的就业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失业。

“摩电”之争余音未了 利益集团将PK到底

甚至一些行业专业人士直接炮轰新标准:该电动摩托车标准的起草者是由国家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和摩托车分技术委员会联合组成的电动摩托车标准起草工作组。这项由摩托车利益集团主导的标准旨在抢占电动自行车的巨大市场蛋糕。

“摩电”之争余音未了 利益集团将PK到底

2009年12月6日,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了该要求。从2010年1月1日起,时速超过20公里、重量超过40公斤的电动自行车将被称为便携式电动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并将被归类为机动车。有一段时间,有利有弊,电动汽车企业的未来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一度被寄予厚望的电动自行车行业的未来似乎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摩电”之争余音未了 利益集团将PK到底

“目前,电动汽车行业有很多品牌,门槛低,鱼龙混杂,需要真正的环保产品。”资深行业观察人士余青娇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首先是品牌企业的觉醒和技术升级,其次是国家行业标准的标准化,第三是行业自律。另一方面,交通条件的矛盾和瓶颈使电动汽车行业处于尴尬的境地。

“摩电”之争余音未了 利益集团将PK到底

事实上,自动汽车、电动汽车和摩托车一直在相互争斗。资深行业观察人士余青娇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谁能代表公众利益,谁就能最终生存和发展。”谁能代表绿色环保和节能,谁最终就会成为公众的粉丝。

“摩电”之争余音未了 利益集团将PK到底

一度,支持者的声音占了上风。在他们看来,《要求》的颁布已经成为中国交通安全的生命线。将电动汽车纳入机动车行列,依靠成熟、规范的管理来限制其潜在风险,这是可以理解的。此外,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它缺乏足够的约束和标准。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摩电”之争余音未了 利益集团将PK到底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3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