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0字,读完约3分钟
在中国语境中,“大师”并不是指在某一方面成就不大的人,而是指一个有创立者和巨大影响力的人。“大师”首先指的是在佛教方面有着深厚造诣或见识的僧人,后来衍生出对僧人的尊称,也指在艺术和学术方面做出显著成就的人,即艺术家和学者的尊称。例如,在绘画艺术领域,自古以来就有数以千计的画家千千,但只有少数能称得上大师。不幸的是,在现代浮躁的社会中,大师的帽子满天飞,各行各业的“大师”随处可见:那些对自己的专业几乎一无所知甚至一无所知的人,会漫不经心地冒充大师,或者被那些为了利益而自我提升的人“谦恭地”尊为大师。
当然,像大师这样的桂冠只是一种尊称和一种假名,没有相应的制度确认。由人们来决定谁是主人,谁不是。我们无意深究大师的定义和标准,而只是分析“老师”和“工匠”相应的行为特征,从而使人们感受和改善他们的行为。
无论关于大师的头衔有多少种说法或争议,“老师”必须是一个发起者,在他的领域里有深厚的造诣,并受到他的外在表现的巨大影响;从其内在特征来看,它必须是一个有思想境界、大智慧、善于创新的人。“教师”的固有面貌决定了它具有人文特征,所以有人说科学技术领域有专家,但没有大师,而大师大多是人文领域杰出人士的称谓。
与“老师”相对应的是“工匠”,一般是指有一定技能,能把事情做得完美、精巧、全面的人,如木匠、铁匠、剃须刀、教师、工匠等。一般来说,“工匠”是可以训练的,有程序和技能可以遵循。甚至那些巧妙的作品通常都是按照作者自己的规则学习的,也可以教,比如教学徒。然而,“老师”很难被大师训练或培养出来。例如,在写小说时,“保罗奥斯特是一个讲故事的大师,情节决定情节,故事决定故事。”细节、悬念、情节和前后呼应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让我觉得这是作者精心雕刻的作品。它细致、全面,甚至完美。但是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和尴尬。也许它太完美了,太像一件人做的艺术品,让人感觉不真实,缺乏某种愤怒,只有一种手艺。虽然“工匠”是完美的,但他经常感觉像在抄袭,缺乏“老师”真实、愤怒和大气的潜力。
可以看出,“工匠”可以是巧妙的、精确的和完美的;但是“教师”除了“工匠”的技能之外,还必须有思想和灵魂。就管理而言,如果学者们能够按照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大量论文,他们就远离实践,缺乏真知灼见。充其量,它们只是小技巧;企业实践者经过长期实践,善于管理企业,但缺乏足够的理论素养和境界,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管理工匠。换句话说,只有理论和技术才能成为管理技术人员;只有经验和技能,通常是经验主义者。他们只是“工匠”级别,很难升到“老师”级别。要成为管理领域的“老师”,学者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者必须做到“实践联系理论”。
学术研究就像编织篱笆。许多人总是跟着别人去修理栅栏或编织栅栏。他们大多数属于“工匠”;只有少数人在竖起栅栏,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老师”。管理实践是一样的,不是面向市场,从未来、整个世界甚至更高的境界看自己的事业,而是跟随别人,充其量是一个“工匠”,虽然可能是一个小成就,但最终很难实现一个伟大的事业。
标题:管理的师与匠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