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7字,读完约5分钟
经历了一些波折之后,以郭台铭为首的富士康科技集团6月8日重申,将实施企业转型计划,以保持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重点包括提高员工福利、津贴和工作满意度,同时不断自动化许多低级别流程并改进员工培训。”富士康创始人兼董事长郭台铭在8日举行的鸿海年度股东大会上承诺实施这一转型计划。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铸造帝国,很难知道改造计划的细节。然而,铸造行业的转型和迁移已经变得紧迫和必要。
“这与其说是企业的决策行为,不如说是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瑞银(UBS)中国策略师唐志刚对记者表示,他认为,如果工厂无法招到工人,就必须提高工资,这将侵蚀加工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因此,将工厂搬迁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方或将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升级为资本密集型,是每个企业的正常经营决策。
洪海帝国版图
鸿海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最大化,即充分利用低成本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
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8年,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年营业额从200亿元跃升至4207亿元,相当于2008年mainland China GDP的1.34%,8年间增长了21倍;其中,据商务部统计,出口总额连续七年获得中国大陆企业出口冠军。
“这不仅仅是一家能够雇佣60万名员工的公司。“一位香港金融人士曾向本报表达过自己的感受,他说郭台铭绘制的鸿海铸造帝国地图实在令人震惊。
郭台铭直接或间接控制着8家在港台上市的公司,包括鸿海精密工业(2317.tw)、鸿顺精密工业(2354.tw)、光宇科技(2328.tw)、郑伟精密工业(2392.tw)、韩健科技(3063.tw)、奇美电子(3481.tw)、培新能源科技(3413.tw)和富士康国际(报价、信息,在台湾,这个帝国统称为鸿海科技集团,而在大陆,它统称为鸿海科技集团
郭台铭通过旗舰公司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控制着整个帝国。截至2009年底,郭台铭本人直接持有鸿海10.79%的股份,鸿海是鸿海唯一的最大股东。根据6月10日的收盘价,鸿海的市值达到10,080亿新台币,2007年7月,鸿海的市值一度达到25,737亿新台币。
根据记者获得的鸿海精密工业集团的结构图,仅鸿海旗下就有近200家子公司和孙公司,相互交织。2009年,鸿海在财富500强中的排名从2008年的132位跃升至109位。然而,像mainland China无数其他加工企业一样,这艘航空母舰现在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深圳厂区的年成本可能增加50亿元
从900元到2000元,在短短一周内,富士康深圳工厂一线员工的工资涨幅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对富士康的影响是不可预测的。
尽管持有鸿海71.56%股份的香港上市公司富士康国际(Foxconn International)董事长陈伟良8日在香港的股东大会上表示,“目前还没有评估加薪的成本影响。”因为公司正在寻找下游客户来承担劳动力成本的急剧增加。
然而,富士康深圳发言人刘坤提供的数据可能从侧面解释了这个问题。刘曾公开表示,富士康深圳工厂的45万名员工中,有84%符合调薪要求。据估计,2010年10月实施加薪后,深圳厂区员工的基本工资支出每月将增加4.158亿元,每年近50亿元。
在过去的两年里,郭台铭八大上市公司之一的富士康国际的劳动力成本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下降。
根据富士康国际2009年度报告,截至2009年底,公司共有员工118,702人,年员工成本总额为4.85亿美元;根据这个计算,每个员工的平均成本是27,800元。截至2008年底,公司员工总数为108,237人,比2009年减少10,000人。然而,员工年总成本比2009年高1.87亿美元,达到6.72亿美元,即员工人均成本为42,200元,比2009年高52%。当然,这也可能受到行业繁荣的影响。富士康国际2008年和2009年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93亿美元和72亿美元,营业净利润分别为1.2亿美元和4000万美元。
8日,陈伟良没有正面回答“富士康是否会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员工工资,这意味着过去员工的工资很低?”。
恒生银行在其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出口总额的近一半来自以电子设备为主的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出口;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价值至少有7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因此,“劳动力供给的日益短缺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意味着曾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有利因素正在慢慢消失,也意味着外商投资企业主导的加工出口行业的经营环境正在恶化。”
富士康前后,许多处于类似情况的制造商调整了员工的工资。对于处于利益链末端的铸造厂来说,提高工资只是解决农民工短缺的权宜之计。向北、向内和向南的迁移可能是这些铸造厂的下一个决定。
标题:富士康转型启示录:代工商的迁徙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