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5字,读完约2分钟
东阿阿胶控制了90%的原料来源
“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中国驴的年产量为150万头,而中国对绒面革的年需求量为200万头。我们每年使用130万件,并且我们使用一些皮革用于鞣制。你能说多少真正的阿胶?”6月9日上午,山东东阿阿胶(000423)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阿阿胶”)副总经理李师中在办公室接受《中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最近,劣质阿胶充斥市场,被媒体曝光,导致行业声誉危机。阿胶市场的混乱越来越被垄断,驴皮隐藏的15倍黑金利益也暴露无遗。
多头监管是无人操作的
随着保健、食疗和美容市场的兴起,药食两用阿胶的需求迅速增加。
"近年来,阿胶市场以30%的速度增长."6月8日,山东福交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在接受《中国时报》采访时表示。
赵认为,正是这种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利润诱惑,导致了近年来阿胶生产企业的发展。
阿胶市场的增长也让当地政府热情高涨。早在2005年,东阿阿胶所在地东阿县就提出要大力推进“阿胶城”建设,并鼓励许多民营企业拓展阿胶产业。
“有多少个阿胶食品公司无法计算,仅东阿县就有100多家。”告诉记者赵。
但是,这次央视曝光的一些阿胶生产企业,都是用牛皮和马皮冒充驴皮,而且很多都是东阿县的小公司和小作坊。
央视曝光后,东阿县政府显然非常重视,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模棱两可。
6月9日下午,本报记者赶赴东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采访。一位留在办公室的妇女告诉记者,所有的领导都去下面检查了,细节还不清楚。记者让她给领导打电话。她说领导去农村检查了,手机信号中断了。
记者随后赶到东阿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采访。该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唐告诉记者,该县成立了专门调查组,负责人正与调查组一起在该县进行调查。
事实上,早在去年下半年,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对全省的阿胶食品质量安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多头管理导致无人负责."一位未透露姓名的企业官员告诉记者。
事实似乎是一样的。当记者在东阿县采访时,东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妇女无奈地对记者说:“我们只是一个综合协调部门,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管理,流通环节由工商部门负责,食品管理也是卫生部门的责任。”在她看来,找不到具体的负责部门。记者离开该局后不久,记者接到了一个当地知情人士的电话,称县当局正在"调查"记者的下落。
显然,上述女士说“领导打不通电话”是在搪塞记者。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驴的故事:被掩盖的15倍黑金利益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