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4字,读完约2分钟
东莞实施了“清水工程”,总投资超过140亿元用于治水。图为环境日益优美的东莞运河。记者何照片
◎当东莞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后,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逐渐显示出它的“狰狞”面目。人们发现天空不再蔚蓝,水不再清澈,烟囱冒出黑烟,水管里流着污水。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是东莞运河,它过去常洗蔬菜和米饭,但后来变臭了。
◎东莞在高层建筑、生态环境和绿化水平方面不及广州和深圳。
阿胜是东莞人,住在莞城运河边。过去,阿生家靠近运河的窗户一年到头都是关着的,因为运河的味道让人无法忍受。现在,阿生的家不仅有宽大的窗户,晚上还和家人一起沿着运河散步。“不用说,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着这个城市居民的梦想。”阿胜动情地说。
在东莞市副市长梁的笔下,阿生的声音是一个城市管理者思考的命题。“毫无疑问,如果城市为了发展经济而闷烧,到处都是工厂,到处都是烟囱,到处都没有绿地,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
完成最初的积累后,东莞运河臭气熏天
在梁看来,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让人们享受发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一片绿水青山,让他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纵观东莞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关注生态不仅是一个民生话题,也是一种发展模式的思考。
东莞作为广东工业化的典型代表,一直与“生态”这个词有着不解之缘。
30年前的东莞,是一个农业文明的时代,枝头挂着荔枝,果实飘香,田园风光很好。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以“三比一互补”的方式崛起为农业大制造城市,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世界制造业名城”的光环。“东莞塞车,全球短缺”是对“世界工厂”形象的幽默比喻。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当东莞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后,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逐渐显露出其“狰狞”面目:环境污染、土地单位产值低、产品附加值低...
人们发现天空不再蔚蓝,水不再清澈,烟囱冒出黑烟,水管里流着污水。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是东莞运河,它过去常洗蔬菜和米饭,但后来变臭了。
东莞为其对生态环境的债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了解,近年来,东莞仅在治水方面就投入了140多亿元。
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结束。转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标题:工厂吃掉绿地 钱多有啥意义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