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8字,读完约3分钟
连续罢工能撼动日本汽车制造商的传统运营模式吗?
商界正被一系列反复出现的逻辑所纠缠:召回事件不断发生,英国石油公司的深海洞被堵住,本田的情况更糟——罢工很难防止。
在本田技术研究产业有限公司总裁伊藤隆信宣布广汽本田扩大产能的当天,本田在中国的合资公司陷入停产危机。生产变速箱的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罢工,导致整车制造商无法生产。该零部件供应商由本田技术研究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全资拥有,为本田在中国的四个整车厂提供零部件,就像一排多米诺骨牌。除广汽本田外,东风本田和本田汽车(中国)已相继停产。
就在6月2日暂时恢复生产后的第五天,为本田生产排气管的佛山丰福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举行罢工,要求停产,导致本田在广州的两家整车厂停产。
不管这件事如何收场,它都将是对本田2010年战略的打击。
今年前四个月,本田在中国销售了22万辆汽车,落后于丰田和日产。与大多数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跨越式发展不同,本田在中国采取谨慎的滚动发展。很简单,今年年初,东风本田宣布将建立第二家工厂。今年5月,本田的另一家合资公司广汽本田将其年产量从36万辆增至48万辆。就在本田急于尝试的时候,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遭遇了中国制造业在劳动力问题上的瓶颈期。
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城市之一,两个零部件供应商在这里举行了罢工。最近,由于劳动力短缺、不公平待遇和压力导致的自杀和罢工事件接连发生。位于广州的广州丰田汽车公司也向佛山派出了一个特别工作组,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这排多米诺骨牌会有尽头吗?事实上,这种影响已经超过了中国制造业本身,并开始影响日本汽车制造商的传统供应链。
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是本田中国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为广汽本田等汽车制造商提供核心部件变速箱。里奇汽车零件公司最近的罢工属于一家日本零件公司,本田公司持有该公司70%的股份。本田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系统遵循日本汽车制造商的一贯模式:核心零部件由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制造,而后者通常由汽车制造商控制或持有。同时,汽车制造商将努力提高零部件供应商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以确保产品质量和成本。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传统的供应体系能否适应中国市场的新变化。
“在罢工的独资企业中,工人们没有正常的渠道来申诉或表达自己的意见。由于管理层主要是日本人,缺乏沟通渠道和方法,公司长期处于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的状态,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爆发。”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东风本田高管告诉《环球企业家》(Global):“虽然当时本田在解决问题上更为积极,但在具体方法、员工的要求和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跳闸的生产线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