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8字,读完约3分钟

当胡志星的新菱电气进入造船业时,背后还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一个可以赚大钱的行业。

2004年,胡之星发现一些卑微的船主在短短一两年内赚了很多钱。经过仔细调查,他了解到,由于中国陆地运输能力不足,海上运输已经成为热点,国内外许多船舶已经到了退役和更新期,因此船舶供应十分紧缺。然而,大型国有造船厂生意兴隆,不屑于制造小吨位船只。这给私人造船厂带来了机遇。

近距离看温企多元化:产业改道而非产业升级

在此之前,胡之星在乐清市柳市电器行业工作了30多年,他所控制的新菱电器成为继电器行业的领军人物,胡积累了上亿的资产。

“一艘船的月租是五百万,一个企业要有五六艘船,月租几千万,利润很大。”胡之星回忆说,当时的生意也很好,基本上都是船东先买船,然后再投资。

近距离看温企多元化:产业改道而非产业升级

与利润微薄、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相比,造船业让胡之星眼前一亮。他很快投入了数千万元,先后收购了一些造船厂,并聘请了两名高级顾问和一名行业专家帮忙。胡之星个人专注于新顺,而电气公司则完全由职业经理人管理。

近距离看温企多元化:产业改道而非产业升级

2009年,新顺的营业额达到7亿多元。“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时间进入。”胡之星为自己在行业早期低价收购了一些造船企业而感到非常自豪。

像胡志兴一样,因为看到“赚钱机会”而进入造船业的温州企业不是新顺的家族;2005年,温州精益电气集团和宝光电气集团共同投资90多亿元在江西建设九江造船业;2007年,温州服装企业庄吉集团投资5亿元造船。可以说,2007年前后,温州的民间资本也涌入造船业。据传,温州的民间资本也带了50亿元到南通造船。截至2007年底,仅温州就有23家造船企业,产值30亿元。

近距离看温企多元化:产业改道而非产业升级

早在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言人朱就指出,“中国船舶年有效需求约为5000万吨,但目前中国造船产能已达到6600万吨,剩余造船产能约为1600万吨。

分流投资造船业只是温州民营企业“短平快”转型的一个缩影。房地产、矿产和能源也是温州民营企业涉足的主要领域。

然而,在胡志兴看来,从新陵到新顺,“这并不是一次典型的产业升级”。根据他的理解,私营企业都以利润为目标。

温州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一位高管甚至表示:“房地产业务完全是投机性的,有好项目就投资,有钱就投资,反正两三年就能收回。”

即使做股票投资也是在追逐利润冲动的初始阶段。其运行模式、决策机制和投资管理都远未达到专业体育机构的总体水平。要真正将私募股权投资视为一个“有前途”的专业需要很长时间。

近距离看温企多元化:产业改道而非产业升级

然而,温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叶对于尝试这样一个行业,认为无论是产业转型还是产业升级,叶都觉得温州民营企业近年来受到的“不多”,“目前整体还不多”。

标题:近距离看温企多元化:产业改道而非产业升级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