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6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国家能源委员会的成立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个由国务院总理领导的、涵盖几乎所有权力部门的高级别委员会,只能从战略和宏观的角度以及从全球化的角度清楚地看到其重要性。
举个例子。2009年,中国石油进口超过一半后,煤炭也首次出现净进口。如果石油是当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煤炭可能仅次于石油。对中国来说,煤炭的地位尤其不寻常。中国是一个煤炭大国,煤炭储量和产量居世界首位。尽管如此,从国外进口煤炭还是有必要的。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中国对海外能源的需求和依赖正在增加。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改变当前国际格局的过程。能源一直是影响中国最终崛起的制约因素,而世界各国只能依赖传统化石燃料。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中国崛起的角度来规划、协调和管理能源问题。
因此,国家能源委员会的成立可以看作是中国当前能源体系的深化,有利于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整体协调。虽然在职能和定位上与原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没有太大的不同,但从能源小组更名为能源委员会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化,因为前者只是一个临时的协调机构,虽然它也是由总理领导,但实际上可以发挥有限的协调作用;后者从一个临时机构转变为一个正式机构,这无疑加强了它的权威,并间接地加强了国家能源管理局的权威。
作为承担国家能源委员会办公室具体工作的部门,加强能源委员会的战略规划和协调职能实际上就是加强能源局的职能。如上所述,能源工业是一个涉及经济、外交、资源等领域的综合性工业部门。能源管理涉及生产、需求、结构调整、技术引进和创新,以及金融、税收、价格、国内外等。单靠一个部门很难处理,需要从更高层次加强战略决策和整体协调。各部门加入能源委员会有利于协调和沟通。
然而,在肯定国家能源委员会在能源行业的布局、规划和协调方面发挥一定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成立对于改变中国能源管理体制分散、无序和权力交叉的局面可能作用有限。因为从职能角度来看,它只是一个协调和审议机构,没有多少具体的管理权力。目前,中国的能源管理处于多部门分散的局面。煤炭、电力、石油等可再生能源的管理职能分散在10多个部门,没有一个集中的能源管理机构。这种模式与我国的能源供应、储备和安全需求不相适应,表现为综合协调能力弱、政策执行力弱、社会监管力度不够和监管力度不够。特别是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政企分开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宏观调控仍以行政手段为基础,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控制效果不明显。
这种管理体制所造成的后果,近年来已经在中国的缺煤、缺电、缺油、缺气等现象以及煤电价格纠纷中显现出来。此外,国有能源企业在行政垄断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垄断使得社会资本难以进入能源生产领域,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也影响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能源产业的竞争力。
随着国家能源委员会的成立,上述问题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国家能源局局长张曾承认,能源局缺乏实施行业管理的手段和资源。例如,煤炭行业管理的五个许可证都不在能源局;核电厂运营运营商由国家能源局评估,但证书由国家核安全局颁发;能源的定价权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控制。这对国家能源署来说真是尴尬。即使在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后,与其他政府机构甚至大型中央企业相比,能源局的地位并不平等,这无疑限制了其协调重大能源问题的能力。
中国的能源管理系统很复杂。政府如何管理能源,如何促进产权多元化,如何推进市场准入和价格机制改革,如何建立和完善能源政策体系,如何调整能源结构和建立储备体系,如何节能减排,如何应对气候变暖等。,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紧迫问题。因此,要真正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趋势的监管体系,就必须继续推进能源体制改革。
标题:能源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