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4字,读完约3分钟
面对缺乏基础设施和消费者认可的尴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汽车市场,但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年前,北京、Xi、沈阳、上海和广州是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汽车市场的巨大发展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此外,中国三分之二的石油需求依赖进口,其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也对全球能源价格产生了重大影响。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加快了世界低碳行动的步伐,其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不言而喻。
毫无疑问,中国对汽车动力技术的创新有着明确而迫切的需求。科技部部长万钢曾表示,电动汽车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和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汽车制造商的共同战略选择,也是各国汽车市场的战略选择。
然而,我认为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广泛使用正面临两大挑战:基础设施和消费者认可。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用混合动力、纯电力、氢能或清洁柴油等新能源动力技术取代传统的内燃机技术,工商界和政界有必要共同改善适合技术研发的基础设施。因为,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经济效果和最终的市场接受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供充电或燃料补充的基础设施的可用性。除非伴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投资,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支持,否则期望企业创新汽车的应用基础是不现实的。
中国是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政府有能力和意愿投资新能源技术基础设施,我们相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定会成型。到那时,中国汽车企业将开始缩小与行业领先者的差距。替代能源技术的研发尤其具有挑战性。挑战不在于开发汽车本身,而在于发明能够提供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如电力、电池充电/电池更换。作为最大的汽车市场和对替代能源解决方案需求最大的国家,我们可以预见中国将把重点放在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引领基础设施改善趋势的国家无疑将抓住机遇,吸引与基础设施密切相关的R&D技术投资。
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尽管上述基础设施投资将使天平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方向倾斜,但消费者需要确信,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和性能实际上能够满足他们的期望。作为国家重点项目,我们可以预见,中国政府将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供补贴。85%的中国消费者是首次购车,他们使用内燃机车的经验相对较短,并且已经习惯了城市中短程和低速的应用条件,这对于消费者接受驾驶性能相对较弱的电动汽车非常有利。
中国政府投资替代能源基础设施的意愿,最终将提高需求方的市场认可度。在这方面,中国有机会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并将促进供应方对新技术的投资。为了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这也将促进供应方的创新。要实现这一转型,必须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与企业关系比中国更密切。
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和减少污染不仅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政府的首要目标。如果忽视这些方面给汽车行业带来的新机遇,中国国内汽车制造商在未来与国际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将会落后甚至失败。(作者是大中华区老板的主席)
标题:新能源汽车 直面挑战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9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