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65字,读完约5分钟
mainland China投资银行的首次国际并购即将进行。
2010年1月13日,海通证券(600837)(600837.sh)将通过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终止对香港大富证券(0665.hk)的要约收购。
如果不出意外,海通证券将以18.22亿港元收购大富证券52.86%的股权,并成功保持其上市公司地位。这次被海通秘密命名为“海燕计划”的合并,被行业和监管机构视为国际并购的“漂亮战役”,此外还有商业战争中通常的讨价还价和实力与结构的相互歧视。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作为毗邻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现已成为mainland China投资银行进行国际并购最理想、最具可操作性的一站。据本报报道,除海通外,国鑫、国源、招商局等内地证券公司都在洽谈收购在港中资银行,从而开启了国际化之路。
“海盐项目”
2009年8月,通过中银国际与汇丰香港的撮合,大富证券被列为M&A海通的实质性目标..
两个月后,海通证券对大富证券进行了尽职调查。
基于保密原则和国际惯例,海通将此次国际并购命名为“海燕计划”,意为海外飞行。此前,海通证券在借壳上市时被称为“鹰计划”。
据知情人士透露,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林勇、大福证券执行董事郑志明及其股东新创(0659.hk)分别是海通和新创的具体执行人。前后的谈判基本上是由他们操作的。
林勇,40岁,拥有15年的投资行业从业经验,并被授予“2006年上海十大杰出金融青年”称号。
作为第一任保荐人,2007年,林勇从海通投资银行部总经理一职调任海通香港担任总经理6年。林勇对并购很熟悉,这也被认为是他被派到香港承担重任的原因。
郑志明的父亲是郑家纯,祖父是香港十大财团之一新世界(600628)发展集团的舵手郑裕彤。郑志明,26岁,在CLSA工作了3年,主要负责基础设施股票的分析。2008年1月,他加入了新的创作团队,2009年年中,他当选为大福证券和新创作团队的执行董事。
由于他们的投资银行背景,林勇和郑志明的谈判和沟通更加顺畅。
双方“拉锯战”的最大焦点是价格。据报道,新创提出的收购价格为每股5.25港元,但这似乎超过了海通可接受的价格上限。
11月19日凌晨4点,经过大约12个小时的最后谈判,林勇和郑志明终于握了手。海通香港以每股4.88港元的价格从新成立的集团手中收购了52.86%的大福证券,并最终持有9%的大福证券。
海通国际化
事实上,2008年底,海通证券开始在香港寻找M&A目标,并计划在三年内为海通香港打造一个完整的平台。
海通证券总裁李明山是海通国际并购的领导者。他出生在军队,被认为低调、勇敢、有远见。此前,李明山曾表示,海通的目标很明确:上市、集团化和国际化。
当时,海通最高管理层设定了两类收购目标:海外投资银行和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中国投资银行。
海通香港有很多营业执照,所以中国小型投资银行对海通的国际化意义不大。
“海通基本上是在谈论香港的大型中资银行。现在是在经济复苏之际收购的好时机。”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最终的目标是大富证券,因为它的整体实力还不错,尤其是经纪业务很强。据悉,大富证券符合海通收购的三大要素:规模和影响力大、与海通业务互补、易于整合企业管理和文化。
大福证券是香港领先的券商之一,在香港和澳门拥有15万客户和12家分支机构。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收购大富证券将使海通证券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上获得战略优势。
2007年,大福证券的净利润为4.84亿港元;由于市场低迷,2008年净利润下降至1.12亿港元;2009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为7675万港元。
虽然海通在香港有一家子公司,并持有九个许可证,但它无法与大富相比。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海通香港连续参与了民生银行(600016)h股和中国太平洋保险(601601)h股的首次公开发行,取得了小幅收益,预计利润超过1亿港元。
此次收购后,由于属于海通系统,大福证券有可能反向整合海通香港业务。
海通证券董事金承认,收购大富证券的目的是通过更高效的资本运营,增加海通的海外市场份额,拓展香港金融集团,尽快辐射亚太地区;同时,海通净资产收益率也将得到有效改善。另一个目的是将其作为人才培训基地。
在评估购买价格时,金说,这是“不便宜,但合理”。他指出,未来不仅是大福证券,海通的整个香港业务都将在整个公司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报道,除了董事会的一些变动外,大福证券的管理团队将继续留任,这也被海通视为大福最重要的资产。
目前,以证券控股为主体的海通证券已初具规模,旗下有两家基金公司、两家直接投资公司、香港金融控股公司和期货公司。与此同时,海通对巴里信托的收购也在等待最终批准。
根据李明山之前的构想,海通还将收购一些金融产业,并搭建一个完整的平台。在国际化方面,香港是主要的平台。
现在,海通香港收购大福证券已经牢牢抓住了其国际化平台。
并购的开始
这是mainland China投资银行的首次国际并购,被业内人士和监管机构认为是一场“漂亮的战斗”。
据悉,上海市政府对海通此次收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要求海通在收购大富后帮助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
据一位券商消息人士透露,12月中旬,在中国证监会机构部在厦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机构部的一位官员直言不讳地表示,海通与达富的合并“非常漂亮”。随后,在中国证监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新义也对海通表示了赞赏,他说海通一句话也没说就成功了——干得好。不过,在这次会议上,监管机构也表示,金融危机后,银行和保险变得更大更强,国内投资银行也应该考虑如何利用金融危机变得更大更强。
事实上,在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无论是银行、保险还是证券,大多都不成功,因此海通证券的收购更值得关注。
从行业角度来看,海通放弃了欧美投资银行,转而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基础上收购香港券商,这使得未来整合收购对象的业务和企业文化成为可能。
2007年10月,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中信证券宣布了收购美国投资银行的计划,但五个月后突然停止。这也让中信幸运逃脱。
之后,中信还将国际化战略放在香港,加大了对中信香港的支持和投资。许多国内投资银行也开始现实地将毗邻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视为国际化的桥头堡。
事实上,自2008年底以来,许多券商都在考虑类似海通的海燕计划,并计划进行国际收购。其中,主要上市券商增持香港子公司被视为收购的前奏。
据香港投资银行家表示,其中包括国源、国鑫和招商局等证券公司一直在加紧谈判。据报道,新鸿基、会理、实发和第一上海都是国内投资银行并购的可选目标。
标题:海通收购大福“海燕计划”揭秘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3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