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5字,读完约3分钟
随着经济危机的肆虐,大量出口企业业绩大幅下滑,扩大内需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政府积极呼吁出口企业抓住机遇,开拓国内市场;许多出口企业都渴望尝试这一点。“中国制造”质优价廉,如何借助国内销售在危机中保持巨大产能,进而转型升级?
由于外向型经济的明显特征,松江区积极推进“出口内销”的尝试。去年8月,经过区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16家出口企业与安百里集团进行了国内销售对接;但是,三个多月过去了,只有三家企业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他企业的国内销售并不顺利。出口企业转而开拓国内市场,成功率高吗?可能的障碍是什么?
“回头”的愿望不是一次性的想法
转向国内市场不仅在于政府的倡导和引导,更重要的是,企业本身应该有实际需求。
经济危机中的惨淡经营无疑是“转”的直接原因。上海智豪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是一家纯出口企业,主要生产洗车用超细纤维清洁产品。7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其余出口到欧洲和日本。经济危机前,企业年销售额达到2500万至3000万元,但危机后,企业订单突然减少一半以上,前一年和去年的销售额只有1000万元左右。在类似的情况下,上海欣怡家纺有限公司主要出口半成品刺绣面料。由于产品定位相对高档,显然受到了危机的影响。原年销售额为4000万元,去年下降到1000多万元。他们不愿意等待和死亡,所以他们积极寻求其他方向。
事实上,在经济危机之前,许多企业已经计划开放国内市场。家纺公司董事长黄伟告诉记者,他早在企业订单增多时就看到了危机。毕竟,企业生产的是半成品,没有最终产品和品牌,非常被动。一旦市场出现问题,他们就会受到牵连。这样,企业根本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他一直在酝酿自己的产品理念和品牌,而国内市场是打造企业品牌的好地方。他对国内市场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国内纺织品市场有三个品牌:罗兰、水星和富安娜(002327),但没有一个涉及绣花床上用品。他很高兴公司有优势来填补这一块空白,并将引入欧洲风格和环保理念,让中国人也能享受“健康睡眠和长寿”。一个多月前,新沂公司在松江的一个偏远地区开了一家专卖店,推出了环保印花和刺绣家纺产品。在最初的几天,没有单一的业务。现在,每天的销售额已经达到几千元,他们基本上是回头客。这一尝试使黄维看到了希望,即使是在人烟稀少的地区。把它放在人流量大的大卖场不是更好吗?
出口企业还有一个信心来源,那就是他们的产品质量相当“硬”。上海广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施瑞华表示,公司生产的面料仓储产品定位于中高档,均为帆布材料。有数百种产品,最初出口到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尤其是沃尔玛超市。如果在国内销售,他有信心能超过市场上其他类似的产品。许多超市和大卖场的负责人也承认,许多出口到国内市场的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质量好,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设计新颖,满足了中国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说,大多数出口到国内市场的商品在质量和安全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企业渴望转型的原因中,追求更大的利润也是一个关键点。由于大多数企业都是OEM,其中一些是半成品,他们在空的利润非常有限。上海易慧婴儿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智贤表示,与出口相比,他们的国内销售利润高出10%;如果你为一家外国公司工作,对方的价格至少会比他们的出厂价高35%。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出口企业探路内销“二次创业”遭遇瓶颈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3766.html